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也。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堕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著实用力。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著力处,既学便须知有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著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学要鞭辟近里著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为名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绝学〕,意为丧失传承的儒家圣学。宋代大儒张载曾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大平。
〔一齐众楚〕,来源于“一傅众咻”。由“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简化而来。原指一人教诲时,众人在旁喧扰。后喻学习或做事时受扰,不能有所成就,或环境于人之影响甚大。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宋国国君学好,为国家多办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说如果让楚国大夫学齐国话就应该请齐国的老师,而且把他置身于齐国的环境中去,不能给他一个一傅众咻的环境,那样就是想学也学不好。
〔隳堕〕失败。隳,音,意毁坏。
〔寺〕湖南沅陵县龙兴讲寺,简称龙兴寺。阳明先生曾在此讲学。
〔收放心〕,意为收拾外驰之心,令其有个安顿之处。语出《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语出程颢《二程遗书·卷第十二·明道先生语二》。
〔学要鞭辟近里着己〕,意为学问要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在自己心上用功。语出《二程遗书·卷第十一·明道先生语一》“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语出《中庸》“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暗然而日亡。”
〔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为南宋大儒程颐语,见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卷七》“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洒扫应对〕,洒水扫地,酬答宾客。朱嘉《大学章句 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精义入神〕,意为精通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语出《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亦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历史功绩主要为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