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皇帝:这里指宋仁宗。
祗(zhǐ):恭敬。
范阳:古郡名,在今河北涿县一带。祖君无泽:祖无泽,字泽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历官直集贤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
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陈君优(yōu):陈优,字复之,北宋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人,进士。
黝(yǒu):淡黑色。垩(è):白色土。
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学开始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向孔子牌位献上芹藻一类菜蔬。舍,放下。
盱(xū)江:水名,一称抚河,又称建昌江,在今江西东部,谂(shěn):规劝,告诉;勉励。
草茅:指在野的人。
谭:同“谈”。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称,大家,诸君。
①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
②祗:恭敬。
③通“泥”,停止,阻止。
④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大辞海》: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创旴江书院于南城,学者称旴江先生。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认为自然由阴阳二气会合而成。承认认识来自客观事物,排斥佛、道,抨击神仙方士、巫医相卜、鬼怪迷信。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认为“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强调“田均则耕者得食”,提出“限人占田”、“冗者”归农、量入为出、去王者私藏等主张。论文多倡经术,求理道,为诗生新奇特,时有佳作。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旴江文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9—1059
宋建昌軍南城人,字泰伯,世稱盱江先生、直講先生。仁宗慶歷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與范仲淹等友善,擁護“慶歷新政”。倡立盱江書院,從學者常數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薦為試太學助教。歷太學說書、權同管勾太學。以文章知名,通經術,素不喜《孟子》,極力排斥釋道二教,重視農業生產。有《直講李先生文集》。
《全宋詩:》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曾舉茂才異等不第,創建旴江書院(旴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學者稱旴江先生。仁宗皇祐初,由范仲淹等薦,試太學助教,後爲直講。嘉祐中,爲海門主簿、太學說書。四年卒,年五十一。有《退居類稿》十二卷,《皇祐續稿》八卷。明成化間南城左贊編爲《旴江集》(亦作《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見《旴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講年譜》,《宋史》卷四三二有傅。李覯詩,以《四部業刊》影印明左贊編《旴江集》(其中詩三卷)爲底本,校以明正德十年孫甫刻本(簡稱孫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又錄得集外詩五首,編入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