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东阳,今属浙江。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以是〕因此。
〔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趋〕快步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问,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填〕挤满。
〔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稍,略微。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表示专心而恭敬。
〔叱咄(duō)〕训斥,呵责。
〔至〕周到。
〔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俟(sì)〕等待。
〔负箧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穷冬〕深冬,隆冬。穷,极。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客舍。
〔四支僵劲〕四肢僵硬。支,同“肢”。
〔媵(yìnɡ)人〕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
〔持汤沃灌〕拿了热水来洗濯。汤,热水。沃,浇。
〔和〕暖。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
〔被绮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
〔缨〕系帽的带子。
〔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容臭〕香袋。臭,香气。
〔烨(y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乱麻。敝,破。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
〔耄(mào)老〕年老。语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预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宠光〕恩宠光耀。
〔缀〕跟随。@
〔日侍坐备顾问〕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
〔谬称其氏名〕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这是自谦的说法。
〔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泛指四时衣服。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可制葛布。这里指葛衣,即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遗(wèi)〕给予,赠送。
〔馁(něi)〕饥饿。
〔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
〔假诸人〕即“假之于人”,向别人借。诸,相当于“之于”。
〔流辈〕同辈。
〔朝京师〕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谒(yè)〕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论辨〕议论辩驳。辨,同“辩”。
〔言和而色夷〕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诋〕诋毁,毁谤。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310—1381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幼敏明強記,從吳萊等名師學。元順帝至正中,隱居龍門山,號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天,授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書。主修《元史》,又預修日歷等。遷國子司業、禮部主事,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洪武十三年,其長孫宋慎坐胡惟庸黨死,帝欲置其死,賴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謫茂州卒于夔州。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正德中,追謚文憲。有《宋學士文集》。
词学图录: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後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有《宋学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