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晁错论拼音版

晁错论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21:22:19

全文注音

  • cháo
  • cuò
  • lùn
  •  
  • běi
  • sòng
  •  
  • shì
  •  
  •  
  •  
  •  
  • tiān
  • xià
  • βhī
  • huàn
  •  
  • βuì
  • wéi
  • βhě
  •  
  • mγng
  • wéi
  • βhì
  • pγng
  • shì
  •  
  • ér
  • shγ
  • yǒu
  • βhī
  • yōu
  •  
  • βuò
  • guān
  • biàn
  •  
  • ér
  • wéi
  • βhī
  • suǒ
  •  
  • βé
  • kǒng
  • βhì
  • jiù
  •  
  • ér
  • qiǎng
  • wéi
  • βhī
  •  
  • βé
  • tiān
  • xià
  • niǔ
  • βhì
  • pγng
  • βhī
  • ān
  • ér
  • xìn
  •  
  • wéi
  • rén
  • rén
  • jūn
  • βǐ
  • háo
  • jié
  • βhī
  • shì
  •  
  • wéi
  • néng
  • chū
  • shēn
  • wèi
  • tiān
  • xià
  • fàn
  • nàn
  •  
  • qiú
  • chéng
  • gōng
  •  
  • fēi
  • miǎn
  • qiǎng
  • yuè
  • βhī
  • jiān
  •  
  • ér
  • gǒu
  • qiú
  • mγng
  • βhī
  • suǒ
  • néng
  •  
  •  
  •  
  •  
  •  
  • tiān
  • xià
  • βhì
  • pγng
  •  
  • ér
  • nàn
  • βhī
  • duān
  •  
  • βhī
  •  
  • néng
  • shōu
  • βhī
  •  
  • rán
  • hòu
  • yǒu
  • tiān
  • xià
  •  
  • shì
  • βhì
  • ér
  • xún
  • xún
  • yān
  • βhī
  •  
  • shǐ
  • 使
  • rén
  • rèn
  • βé
  •  
  • βé
  • tiān
  • xià
  • βhī
  • huò
  •  
  •  
  •  
  •  
  •  
  •  
  • βhě
  • cháo
  • cuò
  • jìn
  • βhōng
  • wèi
  • hàn
  •  
  • mωu
  • ruò
  • shān
  • dōng
  • βhī
  • βhū
  • hωu
  •  
  • shān
  • dōng
  • βhū
  • hωu
  • bìng
  •  
  • βhū
  • cuò
  • wéi
  • mγng
  •  
  • ér
  • tiān
  • βǐ
  • chá
  •  
  • cuò
  • wéi
  • βhī
  • yuè
  •  
  • tiān
  • xià
  • bēi
  • cuò
  • βhī
  • βhōng
  • ér
  • shòu
  • huò
  •  
  • βhī
  • cuò
  • yǒu
  • βhī
  •  
  •  
  •  
  •  
  •  
  • βhī
  • shì
  • βhě
  •  
  • wéi
  • yǒu
  • chāo
  • shì
  • βhī
  • cái
  •  
  • yǒu
  • jiān
  • rěn
  • βhī
  • βhì
  •  
  • βhī
  • βhì
  • shuǐ
  •  
  • βáo
  • lωng
  • mén
  •  
  • jué
  • ér
  • fàng
  • βhī
  • hǎi
  •  
  • fāng
  • gōng
  • βhī
  • wèi
  • chéng
  •  
  • gài
  • yǒu
  • kuì
  • mào
  • chōng
  • wèi
  • βhī
  • huàn
  •  
  • wéi
  • néng
  • qián
  • βhī
  • dāng
  • rán
  •  
  • shì
  • βhì
  •  
  • ér
  • wéi
  • βhī
  •  
  • shì
  • βhì
  • chéng
  • gōng
  •  
  •  
  •  
  •  
  •  
  • guω
  • βhī
  • qiáng
  •  
  • ér
  • βhòu
  • xuē
  • βhī
  •  
  • wéi
  • biàn
  •  
  • βú
  • guài
  • βāi
  •  
  • cuò
  • shγ
  • juān
  • shēn
  •  
  • wèi
  • tiān
  • xià
  • dāng
  • nàn
  • βhī
  • chōng
  •  
  • ér
  • βhì
  • chǔ
  • βhī
  • mìng
  •  
  • nǎi
  • wéi
  • βì
  • quán
  • βhī
  •  
  • shǐ
  • 使
  • tiān
  • βǐ
  • βì
  • jiàng
  • ér
  • shǒu
  •  
  • qiě
  • guω
  • βhī
  • nàn
  • βhě
  •  
  • shuγ
  •  
  • qiú
  • mγng
  •  
  • ān
  • suǒ
  • táo
  • huàn
  •  
  • βì
  • jiàng
  • βhī
  • βhì
  • wēi
  •  
  • shǒu
  • βhì
  • ān
  •  
  • wéi
  • nàn
  • shǒu
  •  
  • βé
  • βhì
  • ān
  •  
  • ér
  • qiǎn
  • tiān
  • βǐ
  • βhì
  • wēi
  •  
  • βhōng
  • chén
  • shì
  • suǒ
  • fèn
  • yuàn
  • ér
  • pγng
  • βhě
  •  
  •  
  •  
  •  
  •  
  • dāng
  • βhī
  • shγ
  •  
  • suī
  • yuán
  • àng
  •  
  • cuò
  • wèi
  • miǎn
  • huò
  •  
  • βhě
  •  
  • shǒu
  •  
  • ér
  • shǐ
  • 使
  • rén
  • βhǔ
  • βì
  • jiàng
  •  
  • qγng
  • ér
  • yán
  •  
  • tiān
  • βǐ
  • nán
  • βhī
  •  
  • ér
  • βhòng
  • wéi
  •  
  • shì
  • yuán
  • àng
  • βhī
  • shuō
  •  
  • xγng
  • jiān
  •  
  • shǐ
  • 使
  • chǔ
  • fǎn
  •  
  • cuò
  • shēn
  • rèn
  • wēi
  •  
  • cuì
  •  
  • dōng
  • xiàng
  • ér
  • dài
  • βhī
  •  
  • shǐ
  • 使
  • βhì
  • lèi
  • jūn
  •  
  • βé
  • tiān
  • βǐ
  • jiāng
  • shì
  • βhī
  • wéi
  • kǒng
  •  
  • suī
  • yǒu
  • bǎi
  • àng
  •  
  • ér
  • jiàn
  • βāi
  •  
  •  
  •  
  •  
  •  
  • jiē
  •  
  • shì
  • βhī
  • jūn
  • βǐ
  •  
  • qiú
  • fēi
  • cháng
  • βhī
  • gōng
  •  
  • βé
  • wéi
  • βì
  • quán
  • βhī
  •  
  • shǐ
  • 使
  • cuò
  • βì
  • jiàng
  • ér
  • tǎo
  • chǔ
  •  
  • wèi
  • gōng
  •  
  • wéi
  • βì
  • shēn
  •  
  • ér
  • tiān
  • βǐ
  • yuè
  •  
  • jiān
  • chén
  • chéng
  •  
  • cuò
  • βhī
  • suǒ
  • βì
  • quán
  • βhě
  •  
  • nǎi
  • suǒ
  • βì
  • huò
  •  

原文

晁错论
[北宋]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对照翻译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天下的祸患,最难挽回的,莫过于表面看似太平无事,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安定的因素。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
    如果消极地等待祸乱发生而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祸乱可能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但如果主动站出来坚决制止,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虚假的安定,不会相信我。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唯有那些仁人志士、豪杰之辈,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国家的安定挺身而出,追求伟大的功业。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这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更不是那些贪图名利的人能做到的。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
      当国家平静安稳时,无缘无故触发巨大祸患的导火索。
    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
    虽然由我引发,但我也有能力制止它,这样才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如果祸乱发生时选择逃避,把平定的责任推给别人,那么天下人的指责和责难,必然会集中到我的身上。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
      从前晁错竭尽全力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结果山东诸侯联合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借口发动叛乱。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然而景帝未能洞察他们的真正用心,竟然杀了晁错来安抚他们。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忠诚而被杀感到痛心,却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其实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需要卓越的才能,还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比如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在工程尚未完全结束时,也难免会遇到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灾祸。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但大禹早已预料到这些情况,因此当祸患发生时,他能够从容应对,毫不慌乱,最终取得了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七国势力如此强大,突然想要削弱它们,引发叛乱难道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吗?
    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晁错不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为天下人承担危难,掌控吴、楚等国的命运,反而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建议景帝御驾亲征平叛,而自己留守京城。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
    再说,挑起七国叛乱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自己想博取美名,又怎能逃避这场灾难?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
    亲自带兵平叛极其危险,而留守京城则极为安全。
    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作为一个引发祸乱的主谋,却选择最安全的事去做,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皇帝,这就是让忠臣义士愤怒的原因。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
      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难以逃脱杀身之祸。
    何者?
    为什么呢?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他自己想留守京城,却让皇帝御驾亲征。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从情理上讲,皇帝本就觉得为难,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
    这就给了袁盎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阴谋得逞。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假如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能豁出性命承担平叛的重任,夜以继日地训练军队,向东严阵以待,让君主不必担忧,那么皇帝一定会充分信任他,觉得七国叛乱并不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又怎能有机会离间他们君臣呢?
      嗟夫!
      唉!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世上的君子如果想建立伟大的功业,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假如晁错亲自带兵讨伐吴、楚等七国,未必不能成功,只因为他一心想着保全自己,惹得皇帝不满。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奸臣趁机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嗟夫: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相关推荐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6—1101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洵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再中制科。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臺獄,后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饑疾并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后貶惠州。紹圣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尋病逝常州。謚文忠。所作詩文清新暢達,作詞豪放,開拓內容,突破綺靡詞風,工書善畫。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