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1、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2、幽人:幽隐之人。
3、芒屦(jù):草鞋。
4、葛(gé)衣:泛指夏季所穿的衣服。
5、猗(yī)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乐府诗集》卷五八: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大辞海》:王守仁(1472—1528)明学者、文学家。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以忤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后官右佥都御史,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初授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隆庆初谥文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理学家,重“知行合一”、“致良知”,谓心即理,心外无理。亦工诗文,不为七子风气所染。有《王文成公全书》。
《大辞海》:王守仁(1472—1529)明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讲学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瑾诛,累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进右副都御史。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宸濠之乱。嘉靖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大藤峡瑶、壮等族起义军。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其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