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世〕代。
〔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王〕此指武王。
〔配〕指上应天命。
〔求〕通“逑”,匹配。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言〕语助词。
〔命〕天命。
〔孚〕使人信服。
〔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
〔式〕榜样,范式。
〔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
〔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媚〕爱戴。
〔一人〕指周天子。
〔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昭〕光明,显耀。
〔嗣服〕后进,指成王。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
〔’……《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
〔兹〕同“哉”。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来许〕同“后进”。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
〔绳〕承。
〔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於〕感叹之词。
〔斯〕语助词。
〔祜〕福。
〔不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