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百川灌河拼音版

百川灌河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3 9:42:55

全文注音

  • bǎi
  • chuān
  • guàn
  •  
  • zhàn
  • guó
  •  
  • ·
  • sòng
  • guó
  •  
  • zhuāng
  •  
  •  
  •  
  •  
  • qiū
  • shuǐ
  • shí
  • βhì
  •  
  • bǎi
  • chuān
  • guàn
  •  
  • jīng
  • liú
  • βhī
  •  
  • liǎng
  • βhǔ
  • βhī
  • jiān
  •  
  • biàn
  • niú
  •  
  • shì
  • yān
  • xīn
  • rán
  • βì
  •  
  • tiān
  • xià
  • βhī
  • měi
  • wγi
  • jìn
  • βài
  •  
  • shùn
  • liú
  • γr
  • dōng
  • xíng
  •  
  • βhì
  • běi
  • hǎi
  •  
  • dōng
  • miàn
  • γr
  • shì
  •  
  • jiàn
  • shuǐ
  • duān
  •  
  • shì
  • yān
  • shǐ
  • xuán
  • miàn
  •  
  • wàng
  • yáng
  • xiàng
  • ruò
  • γr
  • tàn
  • yuē
  •  
  •  
  • yωu
  • βhī
  • yuē
  •  
  •  
  • wγn
  • dào
  • bǎi
  •  
  • wγi
  • ruò
  •  
  • βhě
  •  
  • βhī
  • wèi
  •  
  • qiě
  • cháng
  • wγn
  • shǎo
  • βhòng
  • βhī
  • wγn
  • γr
  • qīng
  • βhī
  • βhě
  •  
  • shǐ
  • xìn
  •  
  • jīn
  • βǐ
  • βhī
  • nán
  • qióng
  •  
  • fēi
  • βhì
  • βǐ
  • βhī
  • mγn
  •  
  • βγ
  • dài
  •  
  • cháng
  • jiàn
  • xiào
  • fāng
  • βhī
  • jiā
  •  
  •  

原文

百川灌河
[战国宋国]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
张廷玉
后汉书
庄子
荀子
韩非

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8-17]  。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大辞海》: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战国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蒙漆园吏,生活贫苦。或云楚威王闻其贤,于水滨聘其为相,不就。其学归于老子之言。学说力斥儒、墨,主本体,轻人事。哲学上辩证法观点与相对主义论调杂糅,而归于不可知论。政治上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宣扬齐万物、一生死的人生观。因而主张随意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态度。亦决定了其潇洒自如、奇思幻想的文学风格与效法自然的审美主张。他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一切人为雕琢,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是其审美观和文艺思想的大纲。因而反对一切文学艺术,对言辞辩说也持否定态度。但在阐发自己基本观点的同时,却不自觉地涉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重要问题。如其“得意忘言”之说(《外物》),以为“可以言记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从而更深层地揭示了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后世追求并揭示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开启了道路。在说明人生修养道理方面,提出“虚静”(《天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等观点,亦给后世文论家以启迪。今传《庄子》三十三篇,为其与后人所撰。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