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与闻格物之正训,而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好行小慧之不知哉?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梁元、隋炀、陈后主、宋徽宗皆读书者也,宋末胡元之小儒亦读书者也,其迷均也。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乃为良知之说,迷于其所谓良知,以刻画而仿佛者,其害尤烈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不规其大,不研其精,不审其时,且有如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者,经且为蠹。而史尤勿论已。读汉高之诛韩、彭而乱萌消,则杀亲贤者益其忮毒;读光武之易太子而国本定,则丧元良者启其偏私;读张良之辟谷以全身,则炉火彼家之术进;读丙吉之杀人而不问,则怠荒废事之陋成。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19—1692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歷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歷政權覆滅后,曾匿居瑤人山區,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發。治學范圍極廣,于經、史、諸子、天文、歷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鑒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大辞海》: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南明时在衡山举兵抗清军,战败退肇庆,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至桂林依瞿式耜,瞿殉难后隐伏深山,潜心著述。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研究,尤精经学、史学。在哲学上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工词。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永历实录》、《楚辞通释》、《夕堂永日绪论》、《薑斋文集》、《薑斋诗集》等,均收入《船山遗书》。今人辑其诗词文为《王船山诗文集》。王夫之
《大辞海》: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今衡阳县曲兰),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后隐伏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用“因缊生化”命题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承认“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同时也认定“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从“道器”关系建立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认为“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习与性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尚书引义·太甲二》),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只要尽其所能,则未成者可成,已成者可革,否定了人生而有善恶、智愚和人性不变的说法,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的影响。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知行相资,并肯定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认为为学不但资于见闻,还须由表象而至于道理,喻其所以然。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但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宽以养民”,“以夫计赋役,而不更求之地”;“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也工词曲。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