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配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其无畏纂?”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日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们,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巧。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问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减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如,菽粟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如,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受图〕接受图书符命。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登位时假造天神图书符命,叫受图。
〔定鼎〕夏禹铸九鼎,置于首都,成为权力的象征。后人就把开国定都称为定鼎。
〔贻〕遗留。
〔厥孙〕他们的子孙。
〔岩廊〕高峻的走廊,喻朝廷。
〔万乘〕万辆兵车。古代天子有兵车万辆,故以万乘喻天子。
〔莫已逆〕没有人违背自己。
〔信〕确实。
〔伏惟〕臣下向君主发表意见时所用的敬词。
〔甫〕才。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因其时人犹未壮,故称弱冠。
〔横流〕比喻乱世。
〔区宇〕天下。
〔肇〕始。
〔躬〕亲自。
〔臻〕达到。
〔至治〕大治。
〔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
〔武〕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方〕并列。
〔擢〕提拔。
〔帷幄〕本指军帐,此泛指决策机构。
〔邦〕国。
〔斯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
〔德音〕帝王的言论。
〔顷年〕近年。
〔乖〕违背。
〔曩〕以前。
〔克〕能。
〔被〕覆盖。
〔遐荒〕边远之地。
〔中主〕平庸的君主。
〔汉文辞千里之马〕汉文帝时,有献千里马的人,文帝还给那人千里马,并送他一笔路费。
〔晋武焚雉头之裘〕有人献给晋武帝一件雉头毛大衣。武帝认为是奇装异服,当众焚毁。
〔市〕买。
〔域外〕国外。
〔戎狄〕泛指异族。
〔子贡〕孔子的学生,既端木赐。
〔理人〕治民。
〔懔〕惧怕。
〔朽索〕腐朽的绳索。
〔雠〕仇敌。
〔为人上者〕指君主。
〔视人如伤〕待人如对待伤口那样小心翼翼。
〔恤〕体恤,怜悯。
〔逆〕事先。
〔长算〕长远的打算。
〔岁改〕一年比一年改变。
〔切〕关切。
〔直〕只是。
〔杜〕堵塞。
〔染〕影响。
〔兰芷〕香花香草。
〔鲍鱼〕指腐臭的鱼。
〔论语〕“渐于兰则芳,渐于鲍则臭。”
〔砥砺〕磨刀石。此作磨炼讲。
〔名节〕名声气节。
〔亲爱〕亲近爱戴。
〔疏斥〕疏远排斥。
〔轻亵〕亲近而不庄重。
〔狎〕义与“轻亵”同。
〔间〕挑拨。
〔有时〕有时间。
〔昵〕亲近。
〔这段话出于《周书·旅獒》。异物〕奇异之物。
〔用物〕日用之物。
〔土性〕本地生长。
〔畜〕饲养。
〔捐金抵璧〕抛弃金银宝玉。
〔淳〕朴实。
〔末作〕古以农业为本,故工商等皆被视为末作。
〔善人所举〕善待别人所推举的人。
〔由心好恶〕喜欢和嫌恶全凭自己。
〔素履〕喻平凡自安,语出《易经》。
〔蹈〕实践。
〔弘〕发扬。
〔谗佞〕奸邪。
〔为身谋〕为自己打算。
〔臧否〕评论人的好坏。
〔守道者〕此指君子。
〔日疏〕一天比一天疏远。
〔干求者〕有所希求的人,指小人。
〔深视〕视察。
〔毕弋〕打猎用具。
〔毕〕捕捉水边兽的长柄网。
〔弋〕以绳系箭而射。
〔固志〕坚守志向。
〔十旬之逸〕夏代太康曾在洛水附近打猎,十旬不返。见《尚书·夏书》。
〔三驱之礼〕按《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田〕打猎。三驱即三田。
〔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教习之处〕教练场所。
〔侵晨〕天蒙蒙亮。
〔不虞〕不及预料。
〔下流〕居下位的人。
〔咸〕都。
〔阙庭〕宫庭。
〔间〕有时。
〔所短〕短处。
〔诘〕责。
〔细过〕小错。
〔申〕陈述。
〔忠款〕忠诚。
〔交泰〕即指上下融合和平。
〔语出《易经》“天地交,泰。”
〔通贤〕深明事理的贤人。
〔矜放〕骄傲放纵。
〔负〕自负。
〔纵〕纵使。
〔抑情从谏〕抑制情绪而听从劝告。
〔率土〕天下。
〔乂安〕平安无事。
〔款服〕心悦诚服。
〔遐裔〕远地。
〔阿〕曲意奉承。
〔旨〕旨意。
〔陶唐〕尧为陶唐氏。
〔畿内〕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负〕背负。
〔矜育〕怜悯抚育。
〔携贰〕怀着二心。
〔关中〕今陕西,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故称。
〔和雇〕官府出钱雇用劳力。
〔上番〕轮流值勤。
〔和市〕官府向百姓议价购物。
〔闾〕里巷。
〔递送之夫〕长途转送货物的丁壮。
〔为〕被。
〔脱〕如果。
〔宁帖〕安宁服贴。
〔唯人所召〕是人们自己招来的。
〔衅〕罪过。
〔洽〕普遍。
〔寰中〕大地。
〔稔〕谷物熟。
〔聿〕语气助词。
〔比屋可封〕家家都有德行,人人可受表彰。语出汉陆贾《新语》。
〔菽〕豆类的总称。
〔暨〕及,到。
〔郡国〕指地方上。
〔郡〕古代行政区划。
〔国〕诸侯封国。
〔凶丑作孽〕指突厥突利可汗之弟阿史那结社率谋反事。结社率为唐中郎将,贞观十三年,曾夜袭皇宫,兵败被杀。
〔毂下〕辇毂之下,谓帝都。
〔垂象〕垂下天象。
〔周文〕即周文王。
〔小心〕谨慎。《诗经》“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殷汤之罪己〕《尚书·汤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易〕改变。
〔宝祚〕帝位。
〔一篑之功〕即功亏一篑。语出《尚书》。意思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休期〕美好时期。
〔微臣〕谦词,低贱之臣。
〔瞢〕盲人,狂瞽,比喻不见事实而胡言乱语。
〔刍荛〕砍柴者。
〔刍荛之议〕谓草野之人的议论。
〔衮职有补〕语出诗经〕“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衮职〕帝王之职。
〔斧钺〕杀戮的兵器,后泛指刑戮。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别名魏玄成、魏百策、羊鼻公,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他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他的代表作品有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是《谏太宗十思疏》。
《大辞海》: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钜)鹿(今属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少孤贫,曾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引《荀子》语,谓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力言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其言论见《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并主编《群书治要》。有《魏郑公文集》三卷。
《中国人名大词典》:(580—643)唐政治家。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字玄成。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随李密降唐,任秘书丞,至黎阳劝李勣降唐。曾为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后,归唐为太子洗马,以秦王世民功高,曾劝太子早为之计。太宗即位后,用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二年(628)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七年,任侍中。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的编撰工作,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贪以俭”。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类礼》及主编《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