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
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
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
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
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
·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
·
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
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呤唱!
北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ɑ裳;
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
·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南方,还是北方?
我只能回答: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甘蔗林,还是青纱帐?
我只能回答: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
·
风暴是一样地雄浑呀,雷声也一样地高亢,
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
太阳是一样的炽烈呀,月亮也一样地甜畅,
无论哪里的光华哟,都一样能照耀我们的心房。
·
露珠是一样地明澈呀,雨水也一样地清凉,
无论哪里的雨露哟,都一样是滋养我们的琼浆;
天空是一样的高远呀,大地也一样地宽ɑ敞,
无论哪里的天地哟,都一样是培育我们的温床。
·
啊,老战士还不曾衰老,新战士已经成长,
啊,老一代还健步如飞,新一代又紧紧跟上,
我们的人哪,总是那样胸宽、气壮、眼睛亮。
·
看吧,当敌人挑衅时,甘蔗林将叫他们投降;
那甜甜的秸秆啊,立刻变成税利的刀枪!
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
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罗网!
·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
因为我们的甘蔗林呀,已经是新时代的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为什么这样翻动战士的衷肠?
因为我们的青纱帐呀,埋伏着千百万雄兵勇将!
1962年3月广州初稿
6至9月北京改成
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男,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 。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此外还是音乐艺术家。
《大辞海》:郭小川(1919—1976)中国诗人。原名恩大,河北丰宁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延安。1948年任中共热辽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1949年初随军南下,先后在天津日报社、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1955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等职。诗作富于政治激情,具有豪放、清新的风格。著有长诗《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等。有《郭小川文集》行世。
《中国文学大辞典》:当代诗人。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健风、湘云、丁云、伟倜、晓船等。河北丰宁县人。父亲是小学教员。学生时代郭小川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开始学习写诗。1937年在山西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一二○师三五九旅司令部机要秘书、宣传干事、政治教员,受到王震将军的关怀和培养。1941年到延安学习,参加过“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同年,发表长诗《毛泽东之歌》等作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家乡任丰宁县县长。1948年后,任《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大众日报》编辑,写过大量社论和杂文。1949年任《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随军南下后,在武汉任中南局宣传部处长,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用笔名“马铁丁”在报刊上发表思想杂谈,在青年中产生较大影响。1951年,他写的长篇通讯《中共许昌地委的宣传工作》曾受到毛泽东好评。同年,与人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土地》。1954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任理论处副处长、文艺处副处长,主管电影工作。195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任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同年,出版诗集《平原老人》,收入抗战时期创作的大部分诗篇。1956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热情澎湃,富有号召力,产生很大影响。同年,出版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在“大跃进”热潮中,他发表了表现出迷惘和忧虑的抒情短诗《望星空》,曾引起争议并受到批评。以后,又出版了表现纯洁爱情的长篇叙事诗《雪与山谷》,描写人民军队将军形象的《将军三部曲》,表现战争中错误路线迫害指战员和人性的复苏的《一个和八个》(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摄制上映)等。激励人们永葆革命青春的抒情诗《甘蔗林一青纱帐》,以发人深省的哲理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读者,成为其代表作之一。1958年,出席亚非作家会议。1962年后,受聘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其间,他走遍大江南北,出版了《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昆仑行》等诗集。“文化大革命”中,郭小川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仍未停止创作,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具有反抗精神的诗篇,在群众中反响很大。1976年不幸逝世。郭小川的诗充满战斗和进取精神,在艺术上努力探索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新辞赋体”的诗歌品类。评论家冯牧曾说:“这种标志着郭小川的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常常把中国古典诗词的严谨、丰富的结构,中国民歌的健康、朴素、粗犷的表现手法和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生动、简洁的群众语言熔铸在一起。这种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在我们的新诗创作中是别开生面的。”(《郭小川诗选·代序》)作者:魏守忠。出自:马良春,李福田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