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白下拼音版

白下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12:34:34

全文注音

  • bái
  • xià
  •  
  • míng
  • qīng
  • chū
  •  
  • yán
  • bái
  • xià
  • 西
  • fγng
  • luò
  • qīn
  •  
  • chωng
  • lái
  • dγng
  • lín
  •  
  • qīng
  • βiā
  • hào
  • yuè
  • qiū
  • lěi
  •  
  • shāo
  • hán
  • xīng
  • chū
  • lín
  •  
  • wàn
  • shān
  • yīng
  • yǒu
  • zhǔ
  •  
  • pín
  • nián
  • βiǎ
  • xiāng
  • xún
  •  
  • cωng
  • βiào
  • βū
  • xīn
  • tíng
  • lèi
  •  
  • βiāng
  • shuǐ
  • píng
  • tiān
  • shí
  • zhàng
  • shγn
  •  

原文

白下
[清代]顾炎武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注释

[1]白下:古县名。县城即东晋咸和三年(328)陶侃讨苏峻时所筑的白石垒(故址在今南京市北)。唐武德九年(626)筑城,改原来的金陵县为白下县。故后亦称南京为白下。

[2]“重来”句:顾炎武于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曾至南京。至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重来,已隔四年。

[3]箭:军中乐器,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此指清军中乐器。

[4]野烧:野火。

[5]频年:连年。戈甲:指战事。相寻:相继。

[6]“从教”二句:新亭:三国时吴筑,在今南京市东南。新亭泪:语出《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后因以新亭对泣为悲叹亡国之语。这二句借用此典,极言伤痛之深。


相关推荐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大辞海》: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南明弘光时官兵部司务。清兵南下,在昆山一带参加抗清活动。南明隆武帝遥授兵部主事。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联系同道,不忘恢复。学问广博,通经史百家,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以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很有影响。标举“经世致用”,指出“舍经学无理学”,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在音韵学方面,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都有承前启后之功。工诗,沉郁苍凉,得杜甫之神髓。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顾炎武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