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有〕句首语助词,无义。
〔杕〕树木孤独貌。
〔杜〕一种果木,又名赤棠梨。
〔睆〕果实圆浑貌。
〔实〕果实。
〔靡〕没有。
〔盬〕停止。
〔嗣〕延长延续。
〔阳〕农历十月,十月又名阳月。
〔止〕句尾语气词。
〔遑〕闲暇。一说忙。
〔萋萋〕草木茂盛貌。
〔陟〕登山。
〔言〕语助词,无义。
〔杞〕即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小而红,可食,可入药。
〔忧〕此为使动用法,使父母忧。一说忧父母无人供养。
〔檀车〕役车,一般是用檀木做的,一说是车轮用檀木做的。
〔幝幝〕破败貌。
〔牡〕公马。
〔痯痯〕疲劳貌。
〔匪〕非。
〔载〕车子载运。
〔孔〕很,大。
〔疚〕病痛。
〔期〕预先约定时间。
〔逝〕过去。
〔恤〕忧虑。
〔卜〕以龟甲占吉凶。
〔筮〕以蓍草算卦。
〔偕〕合。
〔会言〕合言,都说。一说“会”为聚合(离人相聚),“言”为语助词,无义。
〔迩〕近。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