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壮岁〕少壮之时。
〔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燕兵〕此处指金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
〔汉〕代指宋。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髭(zī)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东家〕东邻。
〔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0—1207
宋濟南歷城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號稼軒。高宗紹興末,聚眾二千隸耿京部,為掌書記。奉京命奏事建康,聞張安國殺京降金,歸擒之,獻俘行在。孝宗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征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歷浙西提點刑獄、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為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歷知鎮江、隆興府。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后追謚忠敏。一生力主抗金。擅為長短句,風格悲壯激烈,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