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先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改定官制,使周代礼法更加完备。
〔绍〕继续。
〔《易传》即《周易》,相传为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形式推演阴阳变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全书分作“经”和“传”两部分,所以也称《易传》。
〔《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
〔《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今本保存西周及春秋前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书》即《尚书》。是记载上古帝王言论和政治文告的书。
〔《礼》即《仪礼》。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制度。
〔《乐》指《乐经》。汉代即已失传。
〔让〕谦。
〔上大夫〕汉代沿用古制,分大夫为上中下三等。
〔壶遂〕官职为詹事(职掌皇后太子家事),位在上大夫之列。
〔董生〕指董仲舒。生,是尊称,即“先生”“老师”的意思。
〔司寇〕春秋时掌管刑法监狱的官。
〔壅〕阻塞。
〔是非〕动词,褒贬。
〔二百四十二年〕《春秋》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前四八一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
〔王事〕即王道。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纪〕秩序。这里指伦常秩序。
〔牝〕雌性的鸟兽。
〔牡〕雄性的鸟兽。
〔道〕通“导”,指导,引导。下文“《易》以道化”的“道”字同。
〔近〕切合。
〔失之毫厘〕两句见于《易纬·通卦验》,今本《易经》里没有。
〔臣弑君〕这几句见于《易·坤卦·文言》,末句稍有不同。
〔贼〕叛逆作乱的人。
〔经〕常。
〔被〕加。
〔宗〕根本。
〔空文〕指文章。与具体功业相对而言,所以说是“空文”。
〔明天子〕圣明的天子。指汉武帝。
〔伏羲〕即太昊。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尧舜〕都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
〔汤〕成汤,又称商汤,商朝的开国帝王。
〔武〕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率诸侯伐纣,建立周期。
〔符瑞〕吉祥的象征。这是古代一种迷信的说法。这里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前一二二年)获白麟事。符,凭证。瑞,祥瑞。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隆重典礼。封,在泰山上修建土台祭天。禅,在泰山底下的梁父山上祭地。这里指元封元年(前一一〇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事。
〔改正朔〕即改历法。正,岁首。朔,初一。
〔易服色〕改变衣着及器物的颜色。汉朝建立后,沿用秦朝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崇尚黑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〇四年)改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崇尚黄色。
〔穆清〕指天。
〔重译〕辗转翻译。这里指远方使者通过辗转翻译,前来请见。
〔款〕叩。
〔遭李陵之祸〕司马迁曾为李陵投降匈奴事辩护,汉武帝认为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判处司马迁宫刑。李陵,汉朝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兵与匈奴交战,因矢尽援绝,投降匈奴。
〔缧绁〕捆绑用的绳索。这里指监狱。
〔惟〕思。
〔西伯〕即周文王姬昌。
〔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境内,周文王曾在这里被殷纣王囚禁。
〔孔子厄陈蔡〕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受到围攻绝粮等困厄,以后回到鲁国写作《春秋》。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忠于楚国,因别人谗毁,被楚怀王放逐。
〔《离骚》屈原所作的抒情长诗。
〔左丘〕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是他作的。
〔《国语》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国别史。
〔孙子〕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他的同学庞涓为魏惠王的将军,妒嫉孙膑的才能,把他骗到魏国挖去他的膝盖骨。他后来逃到齐国做官,打败了庞涓统率的魏军。著有兵法。膑,古代酷刑,即挖去膝盖骨。
〔不韦〕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秦始皇十年吕不韦因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在去蜀的路上自杀。
〔《吕览》吕不韦为丞相时,让他的门客著书,称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吕览》作于吕不韦迁蜀之前。
〔韩非〕韩国的公子,后到秦国,被李斯陷害,下狱而死。
〔《说难》《孤愤》韩非的著作《韩非子》里的篇名,作于到秦国去之前。
〔陶唐〕陶唐氏,即尧。因他先被封在陶,后又迁到唐,所以史称陶唐氏或唐尧。
〔麟〕兽名,这里用作动词。指元狩元年(前一二二年),汉武帝至雍狩猎,得一白麟事。
〔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