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1.虎丘:山名,苏州名胜之一,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2.下迨(dài)蔀(bù):屋下至小户人家。迨:及,至。蔀屋: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
3.交衢(qú)间:指路边。
4.雷辊(ɡǔn):雷的轰鸣声,这里指车轮滚滚声。
5.布席:安设筵席。
6.分曹部署:分批安排。曹,成对。
7.妍媸(chī):美和丑。
8.瓦釜: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釜即瓦缶,一种小口大腹的瓦器,也是原始的乐器。这里比喻低级的音乐。
9.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
10.竹肉:《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渐近自然。”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人的歌喉。
11.荇(xìng)藻:两种水草名。这里用以形容月光下树的枝叶影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剑泉:在虎丘千人石下,相传为吴王洗剑处,又称剑池。
13.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另有山有上亭子,名为千顷云的说法。天池:山名,又名华山,在苏州阐门外三十里。此句说千顷云得天池等山作为它的几案。
14.平远堂:初建干宋代,至元代改建。
15.虞山:位于江苏常熟市西北。
16.江进之:名盈科,字进之,桃源(今属湖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迸士,时任长洲(与吴县同治苏州)知县。与作者友善。著有《雪涛阁集》。
17.祠:祭祀。韦苏州:唐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白乐天:唐诗人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任上曾开河筑堤,直达山前,人称白公堤,即今山塘街。
18.方子公:方文馔,字子公,新安(今安徽黄山市歙县)人。穷困落拓,由袁中道荐给袁宏道,为袁宏道料理笔札。
19.生公石:虎丘大石名。传说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尝于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柴经》,群石为之点头。
20.如月:对月发誓。“有如”或“如”,为古人设誓句式。《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嗷日!”《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予重耳临河之誓:“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自水!”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录蜀中妓与情人饯别词:“若相忘,有如此酒!”皆指眼前一物作誓。
21.识:通“志”,记忆。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大辞海》:袁宏道(1568—1610)明文学家。字中郎,号六休,又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未几解官去。复起为顺天教授,官至吏部郎中。其思想受李贽影响颇深。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创始人和主将。为矫盛行已久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作品真率自然,多写闲情逸致,或有“近平、近俚、近俳”之讥。有《袁中郎全集》。今人有《袁宏道集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