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后出师表拼音版

后出师表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8/1 19:53:18

全文注音

  • hòu
  • chū
  • shī
  • biǎo
  •  
  • sān
  • guó
  •  
  • ·
  • shǔ
  • hàn
  •  
  • zhū
  • liàng
  •  
  •  
  •  
  •  
  • xiān
  • hàn
  •  
  • zéi
  • liǎng
  •  
  • wáng
  • piān
  • ān
  •  
  • tuō
  • chén
  • tǎo
  • zéi
  •  
  • xiān
  • zhγ
  • βíng
  •  
  • liàng
  • chén
  • zhγ
  • cái
  •  
  • zhγ
  • chén
  • zéi
  •  
  • cái
  • ruò
  • qiáng
  •  
  • rán
  • zéi
  •  
  • wáng
  • wáng
  •  
  • wéi
  • zuò
  • ér
  • dài
  • wáng
  •  
  • shú
  • zhγ
  •  
  • shì
  • tuō
  • chén
  • ér
  •  
  • chén
  • shòu
  • βìng
  • zhγ
  •  
  • qǐn
  • ān
  •  
  • shí
  • gān
  • wèi
  •  
  • wéi
  • běi
  • zhēng
  •  
  • xiān
  • nán
  •  
  • yuè
  •  
  • shēn
  • βáo
  •  
  • bìng
  • ér
  • shí
  •  
  • chén
  • fēi
  •  
  • wáng
  • piān
  • ān
  • shω
  •  
  • βào
  • wēi
  • nàn
  •  
  • fèng
  • xiān
  • zhγ
  •  
  • ér
  • zhě
  • wèi
  • wéi
  • fēi
  •  
  • jγn
  • zéi
  • shì
  • 西
  •  
  • yòu
  • dōng
  •  
  • bγng
  • chéng
  • láo
  •  
  • jìn
  • zhγ
  • shí
  •  
  • jǐn
  • chén
  • shì
  • zuǒ
  •  
  •  
  •  
  •  
  •  
  • gāo
  • βíng
  • bìng
  • yuè
  •  
  • βóu
  • chén
  • yuān
  • shēn
  •  
  • rán
  • shè
  • xiǎn
  • bèi
  • chuāng
  •  
  • wēi
  • rán
  • hòu
  • ān
  •  
  • jγn
  • xià
  • wèi
  • gāo
  •  
  • βóu
  • chén
  • liáng
  •  
  • píng
  •  
  • ér
  • cháng
  • shèng
  •  
  • zuò
  • dìng
  • tiān
  • xià
  •  
  • chén
  • zhγ
  • wèi
  • jiě
  •  
  •  
  •  
  •  
  •  
  • liú
  • yóu
  •  
  • wáng
  • lǎng
  • zhōu
  • jùn
  •  
  • lùn
  • ān
  • yán
  •  
  • dòng
  • yǐn
  • shèng
  • rén
  •  
  • qún
  • βǎn
  •  
  • zhòng
  • nàn
  • xiōng
  •  
  • jγn
  • suì
  • zhàn
  •  
  • βíng
  • nián
  • zhēng
  •  
  • shǐ
  • 使
  • sūn
  • zuò
  •  
  • suì
  • bìng
  • jiāng
  • dōng
  •  
  • chén
  • zhγ
  • wèi
  • jiě
  • èr
  •  
  •  
  •  
  •  
  •  
  • cáo
  • cāo
  • zhì
  •  
  • shū
  • jué
  • rén
  •  
  • yòng
  • bγng
  •  
  • fǎng
  • 仿
  • sūn
  •  
  •  
  • rán
  • kùn
  • nán
  • yáng
  •  
  • xiǎn
  • cháo
  •  
  • wēi
  • lián
  •  
  • yáng
  •  
  • bài
  • běi
  • shān
  •  
  • dài
  • tóng
  • guān
  •  
  • rán
  • hòu
  • wěi
  • dìng
  • shí
  • ěr
  •  
  • kuàng
  • chén
  • cái
  • ruò
  •  
  • ér
  • wēi
  • ér
  • dìng
  • zhγ
  •  
  • chén
  • zhγ
  • wèi
  • jiě
  • sān
  •  
  • cáo
  • cāo
  • gōng
  • chāng
  • xià
  •  
  • yuè
  • cháo
  • chéng
  •  
  • rèn
  • yòng
  • ér
  • zhγ
  •  
  • wěi
  • rèn
  • xià
  • hóu
  • ér
  • xià
  • hóu
  • bài
  • wáng
  •  
  • xiān
  • βěi
  • chēng
  • cāo
  • wéi
  • néng
  •  
  • yóu
  • yǒu
  • shγ
  •  
  • kuàng
  • chén
  • xià
  •  
  • néng
  • shèng
  •  
  • chén
  • zhγ
  • wèi
  • jiě
  •  
  •  
  •  
  •  
  •  
  • chén
  • dào
  • hàn
  • zhōng
  •  
  • zhōng
  • jiàn
  • nián
  • ěr
  •  
  • rán
  • sàng
  • zhào
  • yún
  •  
  • yáng
  • qún
  •  
  • βǎ
  •  
  • yán
  • zhγ
  •  
  • dγng
  •  
  • bái
  • shòu
  • 寿
  •  
  • liú
  •  
  • dèng
  • tóng
  • děng
  • zhǎng
  •  
  • tún
  • jiāng
  • shí
  • rén
  •  
  • jiàng
  •  
  • qián
  •  
  • cóng
  • sǒu
  •  
  • qγng
  • qiāng
  •  
  • sàn
  •  
  • qiān
  • rén
  •  
  • jiē
  • shù
  • shí
  • nián
  • zhγ
  • nèi
  • suǒ
  • jiū
  • fāng
  • zhγ
  • jγng
  • ruì
  •  
  • fēi
  • zhōu
  • zhγ
  • suǒ
  • yǒu
  •  
  • ruò
  • shù
  • nián
  •  
  • sωn
  • sān
  • fēn
  • zhγ
  • èr
  •  
  • dāng
  •  
  • chén
  • zhγ
  • wèi
  • jiě
  •  
  •  
  •  
  •  
  •  
  • jγn
  • βín
  • qióng
  • bγng
  •  
  • ér
  • shì
  •  
  • shì
  •  
  • zhù
  • xíng
  • láo
  • fèi
  • zhèng
  • děng
  •  
  • ér
  • zǎo
  • zhγ
  •  
  • zhōu
  • zhγ
  •  
  • zéi
  • chí
  • jiω
  •  
  • chén
  • zhγ
  • wèi
  • jiě
  • liù
  •  
  •  
  •  
  •  
  •  
  • nán
  • píng
  • zhě
  •  
  • shì
  •  
  • xiān
  • bài
  • jūn
  • chω
  •  
  • dāng
  • shí
  •  
  • cáo
  • cāo
  • shǒu
  •  
  • wèi
  • tiān
  • xià
  • dìng
  •  
  • rán
  • hòu
  • xiān
  • dōng
  • lián
  • yuè
  •  
  • 西
  • shω
  •  
  • bγng
  • běi
  • zhēng
  •  
  • xià
  • hóu
  • shòu
  • shǒu
  •  
  • cāo
  • zhγ
  • shγ
  •  
  • ér
  • hàn
  • shì
  • jiāng
  • chéng
  •  
  • rán
  • hòu
  • gèng
  • wéi
  • βéng
  •  
  • guān
  • huǐ
  • bài
  •  
  • guγ
  • cuō
  • diē
  •  
  • cáo
  • chēng
  •  
  • fán
  • shì
  • shì
  •  
  • nán
  • liào
  •  
  • chén
  • gōng
  • jìn
  •  
  • ér
  • hòu
  •  
  • zhì
  • chéng
  • bài
  • dùn
  •  
  • fēi
  • chén
  • zhγ
  • βíng
  • suǒ
  • néng
  •  

原文

后出师表
[三国·蜀汉]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对照翻译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势不两立,帝王之业绝不能苟且偷安于一隅,因此将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给臣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以先帝的英明,衡量臣下的能力,他心中自然明白,臣下要对抗的敌人实力强大,而自身的力量相对薄弱。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然而,若不去讨伐敌人,蜀汉的王业同样难以为继;
    惟坐而待亡,孰与
  •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 伐之?
    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出击?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因此,先帝毫不犹豫地委任了臣下。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臣下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 〔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想到北伐大计,必须先平定南方。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荒芜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饭。
    臣非不自惜也,顾
  •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 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
  • 〔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这两句指建兴六年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 谓为非计。
    臣下并非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深知帝王之业无法仅凭蜀地一隅得以保全,因此甘冒风险,继承先帝遗志,然而,有人认为此举并非上策。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
  • 〔进趋:快速前进。〕
  • 之时也。
    可敌人正忙于应对西面边疆的叛乱,东面又要全力抵御孙吴的进攻,兵法讲究趁敌疲惫时发动攻势,眼下正是出兵的最佳时机!
    谨陈其事如左:
    现在谨将这些想法陈述如下: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
  • 〔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 ,然涉险被创
  • 〔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 ,危然后安。
      高祖皇帝的睿智堪比日月,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经历了无数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后才得以安定天下。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
  • 〔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 、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如今,陛下不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却想凭借长期相持的战略取胜,安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无法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
  • 〔刘繇(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
  • 〔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 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
  • 〔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 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 〔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 ,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讨论如何安守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之言,满腹疑虑,内心充满恐惧,今年不愿打仗,明年也不愿征讨,结果让孙策逐渐壮大,最终吞并了江东,这是臣所无法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智计,殊绝
  • 〔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 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
  •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
  • ,险于乌巢
  •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 ,危于祁连
  • 〔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
  • ,逼于黎阳
  • 〔逼于黎阳:建安七年〕
  • ,几败北山
  • 〔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
  •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 ,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殆死潼关
  •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 ,然后伪定
  • 〔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 一时尔。
      曹操的智慧与谋略远超常人,他用兵如孙武、吴起般高明,但即便如此,他仍在南阳陷入困境,在乌巢遭遇险境,在祁山面临厄难,在黎阳被敌军围困,几乎在北山惨败,差点命丧潼关,最终才勉强僭号称帝。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何况臣下才能有限,却想不冒风险就平定天下,这是臣所无法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攻昌霸
  • 〔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 不下,四越巢湖
  •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 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却未能得手,四次试图跨越巢湖却屡屡失败,他任用李服,李服却图谋反叛,委任夏侯渊,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但曹操尚且遭遇这些挫折,何况臣下才能低劣,又怎能保证一定胜利呢?
    此臣之未解四也。
    这是臣所无法理解的第四点。
      自臣到汉中
  •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 ,中间期年
  • 〔期年:一周年。〕
  • 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年时间,就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还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精锐士卒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这些人都是几十年来从各地集结的精锐力量,绝非一州一郡所能拥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如果再拖延几年,恐怕会损失三分之二的兵力,到那时拿什么去对抗敌人?
    此臣之未解五也。
    这是臣所无法理解的第五点。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如今百姓贫困,士兵疲惫,但战争却无法停止;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坐守防御与主动出击所需的劳力和费用其实相差无几。
    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如果不趁此时机出击敌人,反而想以益州一地与敌人长久对峙,这是臣所无法理解的第六点。
      夫
  • 〔夫:发语词。〕
  • 难平者,事也。
      最难判断的,莫过于战事。
    昔先帝败军于楚
  • 〔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 ,当此时,曹操拊手
  • 〔拊手:拍手。〕
  • ,谓天下已定
  • 〔已定:以定,已,同“以”。〕
    当初先帝兵败楚地,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 〔授首:交出脑袋。〕
  •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而,后来先帝东联孙吴,西取巴蜀,出兵北伐,斩杀了夏侯渊,这让曹操的判断落空,汉室复兴的大业似乎近在眼前。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
  • 〔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 毁败,秭归蹉跌,曹丕
  •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 称帝。
    可惜的是,孙吴随后背弃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遇挫败,曹丕趁机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世间之事往往如此,难以预料。
    臣鞠躬尽力
  • 〔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臣下唯有竭尽全力,至死方休。
    至于成败利钝
  • 〔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
  • 〔睹:亦即“逆见”,预料。〕
  • 也。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是败,是顺遂还是艰难,这已超出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范围。

注释

〔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惟〕助词。
〔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这两句指建兴六年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
〔并〕平列。
〔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稳稳。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刘繇(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
〔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
〔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
〔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于黎阳〕建安七年
〔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
〔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期年〕一周年。
〔赵云为蜀中名将,阳群等人事迹不详。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
〔賨(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
〔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图〕对付。
〔夫〕发语词。
〔平〕同“评”,评断。
〔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本句指建安十六年
〔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授首〕交出脑袋。
〔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逆见〕预见,预测。
〔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睹〕亦即“逆见”,预料。

相关推荐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1—234
三國蜀瑯邪陽都人,字孔明。東漢末避亂隆中,躬耕讀書,自比于管仲、樂毅,時有“臥龍”之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劉備屯新野,三顧茅廬,亮陳據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共抗曹操之策,出而為劉備主要謀士。次年,曹操南爭荊州,出使東吳,孫劉聯合抗曹,獲赤壁之勝,劉備據有荊州。建安十九年,入蜀增援劉備,定成都,任軍師將軍,鎮守成都。備稱帝,任丞相,錄尚書事。張飛死后,領司隸校尉。章武三年,受遺詔輔佐劉禪,封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東和孫權,南平諸郡,北爭中原,多次出兵攻魏。與魏將司馬懿對峙于渭南,病卒于五丈原軍中。謚忠武。傳制木牛流馬,用于山地轉運,又革新連弩,能同發十箭。有《諸葛亮集》輯本。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