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惟〕助词。
〔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这两句指建兴六年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
〔并〕平列。
〔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稳稳。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刘繇(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
〔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
〔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
〔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于黎阳〕建安七年
〔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
〔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期年〕一周年。
〔赵云为蜀中名将,阳群等人事迹不详。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
〔賨(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
〔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图〕对付。
〔夫〕发语词。
〔平〕同“评”,评断。
〔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本句指建安十六年
〔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授首〕交出脑袋。
〔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逆见〕预见,预测。
〔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睹〕亦即“逆见”,预料。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1—234
三國蜀瑯邪陽都人,字孔明。東漢末避亂隆中,躬耕讀書,自比于管仲、樂毅,時有“臥龍”之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劉備屯新野,三顧茅廬,亮陳據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共抗曹操之策,出而為劉備主要謀士。次年,曹操南爭荊州,出使東吳,孫劉聯合抗曹,獲赤壁之勝,劉備據有荊州。建安十九年,入蜀增援劉備,定成都,任軍師將軍,鎮守成都。備稱帝,任丞相,錄尚書事。張飛死后,領司隸校尉。章武三年,受遺詔輔佐劉禪,封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東和孫權,南平諸郡,北爭中原,多次出兵攻魏。與魏將司馬懿對峙于渭南,病卒于五丈原軍中。謚忠武。傳制木牛流馬,用于山地轉運,又革新連弩,能同發十箭。有《諸葛亮集》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