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郗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靦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名〕被称为。
〔俾〕使。
〔简策〕指史籍。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或木片。策,连编诸简而成。
〔眩世炫俗〕欺世盗名的意思。
〔智伯〕名瑶,也称智襄子。春秋时晋国贵族。曾联合韩赵魏三家贵族吞并并瓜分了范氏中行氏两家贵族的土地。智伯后来又向韩魏赵索地,韩魏两家送了部分土地给他,赵襄子却拒绝了他。于是引起了战争,赵襄子联合韩魏吞灭了智伯,并三分其地。
〔赵襄子〕名毋卹。春秋时晋国贵族赵简子之子。赵襄子最恨智伯,灭智伯后,曾漆智伯的头骨为饮器。
〔愚夫愚妇〕指普通老百姓。这是古代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蔑称。
〔中行〕复姓。春秋时,晋国大夫荀林父家族的一支。荀林父因掌管晋之中行军,后遂以官为姓。豫让曾作过中行氏的家臣。
〔国士〕一国中才能特出的人物。
〔憾〕不足。
〔段规〕韩康子的谋臣。
〔韩康子〕名虔。春秋时晋国贵族。
〔任章〕魏献子的谋臣。
〔魏献子〕名驹。春秋时晋国贵族。
〔郗疵〕智伯的家臣。
〔陈力就列〕施展才力,根据自己之所能以就位。
〔谆谆然〕恳切教诲的样子。
〔移〕转移。
〔守其祭祀〕保持祖庙的祭祀不断,也就是保持智氏的宗族不被灭亡。
〔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春秋时代越秦两国相距遥远,中间又隔着辽阔的楚国。因此,相互关系不多,彼此也不太关心。
〔悻悻〕恼怒的样子。
〔蛬〕厚着脸皮。
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而亡。
《大辞海》:方孝孺(1359—1402)明散文家、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从学宋濂,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荐授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建文时官至侍讲学士,对朝廷决策影响颇大。燕王朱棣夺位,令其草登基诏书,遭其坚拒,被害,灭十族。其学以醇正见称。为文横放锐利,善于议论、叙事。有《逊志斋集》、《杂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