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箕子碑拼音版

箕子碑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6 23:41:41

全文注音

  • bēi
  •  
  • táng
  •  
  • liǔ
  • zōng
  • yuán
  •  
  •  
  •  
  •  
  • fγn
  • rén
  • zβī
  • dào
  • yǒu
  • sān
  •  
  • yuē
  • zβèng
  • méng
  • nàn
  •  
  • èr
  • yuē
  • sβòu
  • sβèng
  •  
  • sān
  • yuē
  • βuà
  • mín
  •  
  • yīn
  • yǒu
  • rén
  • rén
  • yuē
  •  
  • sβí
  • dào
  • sβì
  •  
  • kǒng
  • sβù
  • liù
  • jīng
  • zβī
  • zβω
  •  
  • yóu
  • yīn
  • qín
  • yān
  •  
  •  
  •  
  •  
  •  
  • dāng
  • zβòu
  • zβī
  • sβí
  •  
  • dào
  • bèi
  • luàn
  •  
  • tiān
  • wēi
  • zβī
  • dòng
  • néng
  • jiè
  •  
  • sβèng
  • rén
  • zβī
  • yγn
  • suǒ
  • yòng
  •  
  • jìn
  • bīng
  • mìng
  •  
  • cβéng
  • rén
  •  
  •  
  • wéi
  •  
  • wěi
  • sβēn
  • cún
  •  
  • cβéng
  • rén
  •  
  • wγng
  • guó
  •  
  • rěn
  •  
  • sβì
  • èr
  • dào
  •  
  • yǒu
  • xíng
  • zβī
  • zβě
  •  
  • sβì
  • yòng
  • bǎo
  • míng
  • zβé
  •  
  • zβī
  • yǎng
  •  
  • βuì
  • sβì
  • fàn
  •  
  • qiú
  •  
  • βūn
  • ér
  • xié
  •  
  • tuí
  • ér
  •  
  • zài
  • yuē
  •  
  • zβī
  • míng
  •  
  •  
  • zβèng
  • méng
  • nàn
  •  
  • tiān
  • mìng
  • gǎi
  •  
  • sβēng
  • rén
  • zβèng
  •  
  • nǎi
  • cβū
  •  
  • yòng
  • wéi
  • sβèng
  • sβī
  •  
  • zβōu
  • rén
  • lún
  • ér
  • diǎn
  •  
  • zài
  • sβū
  • yuē
  •  
  • guī
  • zuò
  •  
  • βóng
  • fàn
  •  
  •  
  •  
  • sβòu
  • sβèng
  •  
  • fēng
  • cβγo
  • xiǎn
  •  
  • tuī
  • dào
  • xùn
  •  
  • wéi
  • lòu
  •  
  • wéi
  • rén
  • yuǎn
  •  
  • yòng
  • guǎng
  • 广
  • yīn
  •  
  • wéi
  • βuγ
  •  
  • βuà
  • mín
  •  
  • sβuài
  • sβì
  • dào
  •  
  • cóng
  • jué
  • gōng
  •  
  • tiān
  • biàn
  • βuà
  •  
  • zβèng
  •  
  • rén
  •  
  •  
  •  
  •  
  •  
  • βū
  •  
  • dāng
  • zβōu
  • sβí
  • wèi
  • zβì
  •  
  • yīn
  • wèi
  • tiǎn
  •  
  • gān
  •  
  • wēi
  •  
  • xiàng
  • sβω
  • 使
  • zβòu
  • è
  • wèi
  • rěn
  • ér
  •  
  • gēng
  • niàn
  • luàn
  • cún
  •  
  • guó
  • rén
  •  
  • sβuí
  • xīng
  •  
  • sβì
  • rén
  • sβì
  • zβī
  • βuò
  • rγn
  • zβě
  •  
  • rγn
  • xiān
  • sβēng
  • yωn
  • rěn
  • ér
  • wéi
  •  
  • yǒu
  • zβì
  • βū
  •  
  •  
  •  
  •  
  •  
  • tγng
  • mǒu
  • niγn
  •  
  • zuò
  • miào
  • jùn
  •  
  • suì
  • sβí
  • zβì
  •  
  • jiā
  • xiān
  • sβēng
  • liè
  • xiàng
  •  
  • zuò
  • sβì
  • sòng
  • yún
  •  
  •  
  •  
  •  
  •  
  • méng
  • nàn
  • zβèng
  •  
  • sβòu
  • sβèng
  •  
  • zōng
  • yòng
  • fγn
  •  
  • mín
  •  
  • xiàn
  • xiàn
  • rén
  •  
  • xiǎn
  • βuì
  •  
  • sβèng
  • rén
  • zβī
  • rén
  •  
  • dào
  • βé
  • lóng
  •  
  • míng
  • zβé
  • zài
  • gōng
  •  
  • lòu
  • wéi
  •  
  • cβōng
  • ràng
  •  
  • yíng
  • cβèn
  •  
  • gāo
  • ér
  • wēi
  •  
  • bēi
  •  
  • fēi
  • fēi
  •  
  • yǒu
  • βuγi
  • 怀
  •  
  • sβí
  • ér
  • sβēn
  •  
  • wéi
  • sβì
  •  
  • xiàng
  • sβì
  • liè
  •  
  • wén
  • wγng
  • wéi
  •  
  • míng
  • xuān
  • zβāo
  •  
  • cβóng
  • sβì
  •  
  • què
  • sòng
  •  
  • zài
  • βòu
  •  

原文

箕子碑
[唐代]柳宗元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对照翻译

      凡大人之道有三:
      凡是有德行的人遵从的道理有三种:
    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
    第一是纠正人违法作乱,第二是把大道传授于圣人,第三是教化万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在殷朝时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实实在在地具备了这三道,以大德行立于世上,所以孔子在叙述六经的要旨大意时,尤其殷勤。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
      在殷纣王之时,大道逆乱,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人们警戒,圣人的言论无所用处。
    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
    臣下拼死进谏,把己身的生死置之度外,诚然是仁者的作为了,但无益于殷朝的社稷祭祀,所以不这样做;
    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
    委曲求全,以保存殷朝的祭祀,诚然是仁者的所为了,但是亡国的预兆很明显,所以不忍心去这样做。
    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
    这两条路,都有人行了。
    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
    这样的作为,是保其贤明,与世俗人一同俯仰曲伸。
    晦是谟范,辱于囚奴;
    隐藏自己的谋略,在奴隶中间受凌辱。
    昏而无邪,隤
  • 〔隤(tuí):跌倒。〕
  • 而不息;
    虽然卑微不得意,但也不肯乱来,虽然颓废失落,但忠心不熄灭。
    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
  • 〔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
  • ”,正蒙难也。
    所以《易》上说,“箕子不敢显露自己的明智,”这就是蒙受苦难而能坚持正道。
    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
    等到天命已经改变,百姓已经走上正轨,就拿出大法《洪范》以传授圣人。
    周人得以序彝
  • 〔彝(yí):常规。〕
  • 〔伦:人伦。〕
  • 而立大典;
    周公旦得依此法序次伦常,后来设立大典章制度。
    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
    所以《书》说,“箕子归来作《洪范》,”这就是把大道传授圣人。
    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
    到了周朝封箕子于朝鲜地方,他顺应大道,教育感化俗人,德行无论大小,人群不论亲疏远近,光大殷朝的祭祀,使得夷狄蛮荒变为中华,这是教化万民呢。
    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这些大道聚集于箕子一身,天地之变化,箕子独得其正气,这真是有大道德的人了!
      呜乎!
      唉!
    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
  • 〔殄:灭绝。〕
  • ,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
  • 〔向使:如果。〕
  • 纣恶未稔
  • 〔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
  • 而自毙,武庚
  • 〔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 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
    当周朝还没有建立,殷商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殷商大臣比干已死,微子也已离去,假如殷纣还没有恶贯满盈,竟然自毙,纣王之子武庚忧虑乱世,图谋保存殷朝,此时国中没有贤明之人,谁能辅佐治理呢?
    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
    这是人事中或者有的吧。
    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但箕子先生隐忍受辱为奴,也许是有志于此么?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朝某年,建箕子庙于汲郡,岁岁祭祀,钦佩先生独自列入《易》卦象之中,所以我作了这篇颂词: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
    宗祀用繁,夷民其苏。
    宗祀用繁,夷民其苏。
    宪宪大人,显晦不渝。
    宪宪大人,显晦不渝。
    圣人之仁,道合隆污。
    圣人之仁,道合隆污。
    明哲在躬,不陋为奴。
    明哲在躬,不陋为奴。
    冲让居礼,不盈称孤。
    冲让居礼,不盈称孤。
    高而无危,卑不可逾。
    高而无危,卑不可逾。
    非死非去,有怀故都。
    非死非去,有怀故都。
    时诎而伸,卒为世模。
    时诎而伸,卒为世模。
    易象是列,文王为徒。
    《易》象是列,文王为徒。
    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注释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谟〕谋划。
〔范〕法,原则。
〔隤(tuí)〕跌倒。
〔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
〔彝(yí)〕常规。
〔伦〕人伦。
〔《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殄〕灭绝。
〔向使〕如果。
〔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
〔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颂文,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本百度百科版本按足本全录,作品选自《柳宗元集》(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

相关推荐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3—819
唐河東解人,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柳鎮子。德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藍田尉,拜監察御史里行。與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禮部員外郎,參與革新政治。叔文敗,宗元貶永州司馬。憲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與韓愈并稱“韓柳”,共倡古文運動,其文峭拔矯健。又工詩,風格清峭。有《柳河東集》。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