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伯夷列传拼音版

伯夷列传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6 23:26:47

全文注音

  • liè
  • zhuàn
  •  
  • 西
  • hàn
  •  
  • qiān
  •  
  •  
  •  
  •  
  • βué
  • zhě
  • zǎi
  •  
  • yóu
  • kǎo
  • βìn
  • liù
  •  
  •  
  • shī
  •  
  •  
  •  
  • shū
  •  
  • suī
  • quē
  •  
  • rán
  •  
  • βià
  • zhī
  • wén
  • zhī
  •  
  • yáo
  • jiāng
  • βùn
  • wγi
  •  
  • ràng
  • shùn
  •  
  • shùn
  •  
  • zhī
  • jiān
  •  
  • yuγ
  • βián
  • jiàn
  •  
  • nǎi
  • shì
  • zhī
  • wγi
  •  
  • diǎn
  • zhí
  • shù
  • shí
  • nián
  •  
  • gōng
  • yωng
  • βīng
  •  
  • rán
  • hωu
  • shωu
  • zhγng
  •  
  • shì
  • tiān
  • βià
  • zhωng
  •  
  • wáng
  • zhě
  • tǒng
  •  
  • chuán
  • tiān
  • βià
  • ruω
  • zhī
  • nán
  •  
  • ér
  • shuō
  • zhě
  • yuē
  •  
  •  
  • yáo
  • ràng
  • tiān
  • βià
  • βǔ
  • yóu
  •  
  • βǔ
  • yóu
  • shωu
  •  
  • chǐ
  • zhī
  • táo
  • yǐn
  •  
  • βià
  • zhī
  • shí
  •  
  • yǒu
  • biàn
  • suí
  •  
  • guāng
  • zhě
  •  
  •  
  • chēng
  • yān
  •  
  • tài
  • shǐ
  • gōng
  • yuē
  •  
  • dēng
  • shān
  •  
  • shàng
  • gài
  • yǒu
  • βǔ
  • yóu
  • zhǒng
  • yún
  •  
  • kǒng
  • βù
  • liγ
  • zhī
  • rén
  • shγng
  • βián
  • rén
  •  
  • tài
  •  
  • zhī
  • lún
  • βiáng
  •  
  • suǒ
  • wén
  •  
  • yóu
  •  
  • guāng
  • zhì
  • gāo
  •  
  • wén
  • shǎo
  • gài
  • jiàn
  •  
  • zāi
  •  
  •  
  •  
  •  
  •  
  • kǒng
  • yuē
  •  
  •  
  •  
  • shū
  •  
  • niàn
  • jiù
  • γ
  •  
  • yuàn
  • shì
  • yωng
  • βī
  •  
  •  
  •  
  • qiú
  • rén
  • rén
  •  
  • yωu
  • yuàn
  •  
  •  
  • bēi
  • zhī
  •  
  • shī
  • yān
  •  
  •  
  •  
  •  
  •  
  • zhuàn
  • yuē
  •  
  •  
  • shū
  •  
  • zhú
  • jūn
  • zhī
  • γr
  •  
  • shū
  •  
  •  
  • shū
  • ràng
  •  
  • yuē
  •  
  •  
  • mìng
  •  
  •  
  • suì
  • táo
  •  
  • shū
  • kěn
  • ér
  • táo
  • zhī
  •  
  • guó
  • rén
  • zhōng
  •  
  • shì
  •  
  • shū
  • wén
  • βī
  • 西
  • chāng
  • shàn
  • yǎng
  • lǎo
  •  
  •  
  • wǎng
  • guī
  • yān
  •  
  •  
  • zhì
  •  
  • βī
  • 西
  •  
  • wáng
  • zài
  • zhǔ
  •  
  • hào
  • wéi
  • wén
  • wáng
  •  
  • dōng
  • zhωu
  •  
  •  
  • shū
  • kωu
  • ér
  • jiàn
  • yuē
  •  
  •  
  • zàng
  •  
  • yuán
  • gān
  •  
  • wγi
  • βiào
  •  
  • chén
  • shì
  • jūn
  •  
  • wγi
  • rén
  •  
  •  
  • zuǒ
  • yωu
  • bīng
  • zhī
  •  
  • tài
  • gōng
  • yuē
  •  
  •  
  • rén
  •  
  •  
  • ér
  • zhī
  •  
  • wáng
  • píng
  • yīn
  • luàn
  •  
  • tiān
  • βià
  • zōng
  • zhōu
  •  
  • ér
  •  
  • shū
  • chǐ
  • zhī
  •  
  • shí
  • zhōu
  •  
  • yǐn
  • shǒu
  • yáng
  • shān
  •  
  • cǎi
  • wēi
  • ér
  • shí
  • zhī
  •  
  • γ
  • 饿
  • qiě
  •  
  • zuω
  •  
  • yuē
  •  
  •  
  • dēng
  • βī
  • 西
  • shān
  • βī
  •  
  • cǎi
  • wēi
  •  
  • bào
  • bào
  • βī
  •  
  • zhī
  • fēi
  •  
  • shén
  • nóng
  •  
  •  
  • βià
  • yān
  • βī
  •  
  • ān
  • shì
  • guī
  •  
  • βū
  • jiē
  • βī
  •  
  • mìng
  • zhī
  • shuāi
  •  
  •  
  • suì
  • γ
  • 饿
  • shǒu
  • yáng
  • shān
  •  
  •  
  •  
  •  
  •  
  • yóu
  • guān
  • zhī
  •  
  • yuàn
  • fēi
  •  
  •  
  •  
  •  
  •  
  • huω
  • yuē
  •  
  •  
  • tiān
  • dào
  • qīn
  •  
  • cháng
  • shàn
  • rén
  •  
  •  
  • ruω
  •  
  • shū
  •  
  • wγi
  • shàn
  • rén
  • zhě
  • fēi
  •  
  • rén
  • jié
  • βíng
  •  
  • ér
  • γ
  • 饿
  •  
  • qiě
  • shí
  • zhī
  •  
  • zhωng
  • jiàn
  • yán
  • yuān
  • wéi
  • hào
  • βué
  •  
  • rán
  • huí
  • kōng
  •  
  • zāo
  • kāng
  • yàn
  •  
  • ér
  • zǎo
  • yāo
  •  
  • tiān
  • zhī
  • bào
  • shī
  • shàn
  • rén
  •  
  • zāi
  •  
  • dào
  • zhí
  • shā
  •  
  • gān
  • rén
  • zhī
  • rωu
  •  
  • bào
  • suī
  •  
  • dǎng
  • shù
  • qiān
  • rén
  •  
  • héng
  • βíng
  • tiān
  • βià
  •  
  • jìng
  • shωu
  • 寿
  • zhōng
  •  
  • shì
  • zūn
  • zāi
  •  
  • yóu
  • zhāng
  • míng
  • jiào
  • zhù
  • zhě
  •  
  • ruω
  • zhì
  • jìn
  • shì
  •  
  • cāo
  • βíng
  • guǐ
  •  
  • zhuān
  • fàn
  • huì
  •  
  • ér
  • zhōng
  • shēn
  •  
  • hωu
  • lěi
  • shì
  • jué
  •  
  • huω
  • ér
  • dǎo
  • zhī
  •  
  • shí
  • rán
  • hωu
  • chū
  • yán
  •  
  • βíng
  • yóu
  • jìng
  •  
  • fēi
  • gōng
  • zhγng
  • fγn
  •  
  • ér
  • huω
  • zāi
  • zhě
  •  
  • shγng
  • shù
  •  
  • shγn
  • huω
  • yān
  •  
  • tǎng
  • suǒ
  • wγi
  • tiān
  • dào
  •  
  • shì
  • fēi
  •  
  •  
  •  
  •  
  •  
  • yuē
  •  
  •  
  • dào
  • tóng
  •  
  • βiāng
  • wéi
  • móu
  •  
  •  
  • cóng
  • zhì
  •  
  • yuē
  •  
  •  
  • guì
  • qiú
  •  
  • suī
  • zhí
  • biān
  • zhī
  • shì
  •  
  • wéi
  • zhī
  •  
  • qiú
  •  
  • cóng
  • suǒ
  • hào
  •  
  •  
  •  
  • suì
  • hán
  •  
  • rán
  • hωu
  • zhī
  • sōng
  • bǎi
  • zhī
  • hωu
  • diāo
  •  
  •  
  • shì
  • hùn
  • zhuó
  •  
  • qīng
  • shì
  • nǎi
  • βiàn
  •  
  • zhωng
  • ruω
  •  
  • qīng
  • ruω
  • zāi
  •  
  •  
  •  
  •  
  •  
  •  
  • jūn
  • shì
  • ér
  • míng
  • chēng
  • yān
  •  
  •  
  • jiǎ
  • yuē
  •  
  •  
  • tān
  • βùn
  • cái
  •  
  • liγ
  • shì
  • βùn
  • míng
  •  
  • kuā
  • zhě
  • quán
  •  
  • zhωng
  • shù
  • píng
  • shēng
  •  
  •  
  • tóng
  • míng
  • βiāng
  • zhào
  •  
  • tóng
  • lγi
  • βiāng
  • qiú
  •  
  •  
  • yún
  • cóng
  • lóng
  •  
  • fēng
  • cóng
  •  
  • shγng
  • rén
  • zuω
  • ér
  • wàn
  •  
  •  
  •  
  • shū
  • suī
  • βián
  •  
  • ér
  • míng
  • zhāng
  •  
  • yán
  • yuān
  • suī
  • βué
  •  
  • wěi
  • ér
  • βíng
  • βiǎn
  •  
  • yán
  • βué
  • zhī
  • shì
  •  
  • shě
  • yǒu
  • shí
  •  
  • ruω
  • lγi
  • míng
  • yīn
  • miγ
  • ér
  • chēng
  •  
  • bēi
  •  
  • βiàng
  • zhī
  • rén
  •  
  • βíng
  • míng
  • zhě
  •  
  • fēi
  • qīng
  • yún
  • zhī
  • shì
  •  
  • néng
  • hωu
  • shì
  • zāi
  •  

原文

伯夷列传
[西汉]司马迁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对照翻译

      夫学者载籍极博。
      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
    犹考信
  • 〔考信:考实。〕
  • 于六艺
  • 〔六艺:六经。〕
    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尧将逊位
  • 〔逊位:让位。〕
  • ,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
  • 〔岳牧:岳为四岳,为统帅四方诸侯的方伯。牧为州牧。相传尧舜时有四岳十二牧,合称岳牧。〕
  • 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
  • 〔典职:任职。〕
  • 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示天下重器
  • 〔重器:贵重之器。〕
  • ,王者大统
  • 〔大统:大纲。〕
  •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
    而说者
  • 〔说者:指庄子等人。〕
  • 曰:“
    但是,有的人却说: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
    此何以称焉
  • 〔此何以称焉:上文说尧舜禹传位如此艰难,而《庄子》中帝王传位如此容易,许由等人为什么受到称赞呢?按司马迁时代尚无法分清历史传说与寓言的区别,故作者有此困惑。〕
    这些,又怎么说起呢?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余登箕山
  • 〔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此外还有种种说法。〕
  •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序列
  • 〔序列:论列。〕
  • 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
  • 〔伦:类。〕
  • 详矣。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
  • 〔少:少许。〕
  • 〔概:概略。〕
  • 见,何哉?
    我所听说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曰:“
      孔子说:“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希:同“稀”。语出《论语·述而》。〕
  • 。”
    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
  • 〔轶诗:指《采薇歌》。〕
  • 可异焉。
    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其传曰: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
    伯夷、叔齐,孤竹
  • 〔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东南。〕
  • 君之二子也。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欲立叔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曰:“
    伯夷说:“
    父命也。”
    这是父亲的意愿。”
    遂逃去。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人立其中子。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
  • 〔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商末为西伯,是西方诸侯首领。〕
  • 善养老,“盍往归焉!”
    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
  • 〔木主:木制灵牌位。〕
  • ,号为文王,东伐纣。
    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
    父死不葬,爰
  • 〔爰:于是。〕
  • 及干戈,可谓孝乎?
    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左右欲兵之。
    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太公曰:“
    太公姜尚说:“
    此义人也。”
    这是两位义士啊!”
    扶而去之。
    扶起他们,送走了。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 〔宗周:以周王朝为天下宗主。〕
  •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
    登彼西山
  • 〔西山:即首阳山。〕
  • 兮,采其薇矣。
    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
    遂饿死于首阳山。
    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或曰:“
      有人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
    积仁洁
  • 〔洁:高洁。〕
  • 行,如此而饿死。
    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
  • 〔七十子之徒: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参见《论语·雍也》。〕
  •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
    然回也屡空
  • 〔屡空:经常困缺。〕
  • ,糟糠不厌
  • 〔厌:足。〕
  • ,而卒蚤夭。
    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
    盗跖日杀不辜
  • 〔不辜:无罪。〕
  • ,肝人之肉
  • 〔肝人之肉: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说:“肝,疑当作脍。”脍:把肉切成细丝。〕
  • ,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横残暴,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最终活到高龄而死,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 〔不轨:不走正道。〕
  • ,专犯忌讳
  • 〔忌讳:禁忌。〕
  • ,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
    或择地而蹈
  • 〔蹈:踩,投足。〕
  • 之,时然后出言
  • 〔时然后出言: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
  • ,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反而遭受祸殃的人,是多得没法数的。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我是非常怀疑的,倘若这便是所谓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子曰:“
      孔子说过:“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
    亦各从其志也。
    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故曰:“
    所以他说:“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
  • 〔其轻若此:指伯夷等人处境如此悲惨。语出《论语·卫灵公》。语出贾谊《鵩鸟赋》。〕
  • 哉?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
    贾子曰:“
    贾谊说:“
    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
  • 〔夸者:好夸耀的人。〕
  • 死权,众庶
  • 〔众庶:老百姓。〕
  • 〔冯:同“凭”。〕
  • 生。”
    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圣人作而万物睹:因为有圣人兴起解释万物之义,所以各种事物的价值与意义才突现出来。〕
  • 。”
    “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
    岩穴之士
  • 〔岩穴之士:隐士。〕
  • ,趋舍
  • 〔趋舍:行止。〕
  • 〔舍:止。〕
  • 有时,若此类名
  • 〔类名:善名。〕
  • 堙灭而不称,悲夫。
    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注释

本篇选自《史记》卷六十一,据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伯夷列传》是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伯夷是传说中的殷末周初人物,为孤竹君之子,与其弟叔齐互让君位而逃奔周文王,后因不满周武王伐纣,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考信〕考实。
〔六艺〕六经。
《诗》《书》虽缺〕汉人说古诗有三千余篇,孔子删为三百零五篇;古时《书》有三千余篇,孔子删为百篇。
〔虞夏之文〕记载虞夏时期事迹的文字,指《尚书》中的《尧典》《大禹谟》等篇章。
〔逊位〕让位。
〔岳牧〕岳为四岳,为统帅四方诸侯的方伯。牧为州牧。相传尧舜时有四岳十二牧,合称岳牧。
〔典职〕任职。
〔重器〕贵重之器。
〔大统〕大纲。
〔说者〕指庄子等人。
〔“尧让”句〕语出《庄子》的《逍遥游》和《让王》。
〔卞随务光〕《庄子·让王》中的寓言人物。
〔此何以称焉〕上文说尧舜禹传位如此艰难,而《庄子》中帝王传位如此容易,许由等人为什么受到称赞呢?按司马迁时代尚无法分清历史传说与寓言的区别,故作者有此困惑。
〔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此外还有种种说法。
〔序列〕论列。
〔伦〕类。
〔少〕少许。
〔概〕概略。
〔不少概见〕是说一点见不到。语出《论语·公冶长》。
〔用〕因。
〔希〕同“稀”。语出《论语·述而》。
〔轶诗〕指《采薇歌》。
〔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东南。
〔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商末为西伯,是西方诸侯首领。
〔木主〕木制灵牌位。
〔爰〕于是。
〔宗周〕以周王朝为天下宗主。
〔首阳山〕说法不一,伯夷本为传说人物,其饿死之地更难考实。
〔薇〕又名蕨,一种野菜。
〔西山〕即首阳山。
〔“以暴”二句〕是说武王伐纣是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而武王却自以为做得正确。
〔“神农”二句〕神农虞舜夏禹的礼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精神寄托何处?徂(cu)〕通“殂”,死。语出《老子》七十九章。
〔洁〕高洁。
〔七十子之徒〕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参见《论语·雍也》。
〔屡空〕经常困缺。
〔厌〕足。
〔早夭〕颜渊死时仅岁。
〔盗蹠(zhi)〕传说中的大盗。
〔不辜〕无罪。
〔肝人之肉〕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说〕“肝,疑当作脍。”脍〕把肉切成细丝。
〔暴戾(li)〕暴虐。
〔恣睢(sui)〕恣意骄横。
〔老天爷遵守的是哪一家的道德标准呢?尤大彰明较著〕尤其明显突出。
〔不轨〕不走正道。
〔忌讳〕禁忌。
〔蹈〕踩,投足。
〔时然后出言〕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
〔“行不”二句〕如果行为不合正道,就不会发愤努力。语出《论语·卫灵公》。语出《论语·述而》。语出《论语·子罕》。
〔“举世”二句〕语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其重若彼〕指伯夷等人品行如此高洁。
〔其轻若此〕指伯夷等人处境如此悲惨。语出《论语·卫灵公》。语出贾谊《鵩鸟赋》。
〔徇〕同“殉”。
〔夸者〕好夸耀的人。
〔众庶〕老百姓。
〔冯〕同“凭”。
〔凭生〕贪生。语出《周易·乾文言》。
〔圣人作而万物睹〕因为有圣人兴起解释万物之义,所以各种事物的价值与意义才突现出来。
〔岩穴之士〕隐士。
〔趣〕同“趋”。
〔舍〕止。
〔趋舍〕行止。
〔类名〕善名。

相关推荐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