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本篇选自《史记》卷六十一,据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伯夷列传》是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伯夷是传说中的殷末周初人物,为孤竹君之子,与其弟叔齐互让君位而逃奔周文王,后因不满周武王伐纣,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考信〕考实。
〔六艺〕六经。
《诗》《书》虽缺〕汉人说古诗有三千余篇,孔子删为三百零五篇;古时《书》有三千余篇,孔子删为百篇。
〔虞夏之文〕记载虞夏时期事迹的文字,指《尚书》中的《尧典》《大禹谟》等篇章。
〔逊位〕让位。
〔岳牧〕岳为四岳,为统帅四方诸侯的方伯。牧为州牧。相传尧舜时有四岳十二牧,合称岳牧。
〔典职〕任职。
〔重器〕贵重之器。
〔大统〕大纲。
〔说者〕指庄子等人。
〔“尧让”句〕语出《庄子》的《逍遥游》和《让王》。
〔卞随务光〕《庄子·让王》中的寓言人物。
〔此何以称焉〕上文说尧舜禹传位如此艰难,而《庄子》中帝王传位如此容易,许由等人为什么受到称赞呢?按司马迁时代尚无法分清历史传说与寓言的区别,故作者有此困惑。
〔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此外还有种种说法。
〔序列〕论列。
〔伦〕类。
〔少〕少许。
〔概〕概略。
〔不少概见〕是说一点见不到。语出《论语·公冶长》。
〔用〕因。
〔希〕同“稀”。语出《论语·述而》。
〔轶诗〕指《采薇歌》。
〔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东南。
〔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商末为西伯,是西方诸侯首领。
〔木主〕木制灵牌位。
〔爰〕于是。
〔宗周〕以周王朝为天下宗主。
〔首阳山〕说法不一,伯夷本为传说人物,其饿死之地更难考实。
〔薇〕又名蕨,一种野菜。
〔西山〕即首阳山。
〔“以暴”二句〕是说武王伐纣是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而武王却自以为做得正确。
〔“神农”二句〕神农虞舜夏禹的礼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精神寄托何处?徂(cu)〕通“殂”,死。语出《老子》七十九章。
〔洁〕高洁。
〔七十子之徒〕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参见《论语·雍也》。
〔屡空〕经常困缺。
〔厌〕足。
〔早夭〕颜渊死时仅岁。
〔盗蹠(zhi)〕传说中的大盗。
〔不辜〕无罪。
〔肝人之肉〕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说〕“肝,疑当作脍。”脍〕把肉切成细丝。
〔暴戾(li)〕暴虐。
〔恣睢(sui)〕恣意骄横。
〔老天爷遵守的是哪一家的道德标准呢?尤大彰明较著〕尤其明显突出。
〔不轨〕不走正道。
〔忌讳〕禁忌。
〔蹈〕踩,投足。
〔时然后出言〕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
〔“行不”二句〕如果行为不合正道,就不会发愤努力。语出《论语·卫灵公》。语出《论语·述而》。语出《论语·子罕》。
〔“举世”二句〕语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其重若彼〕指伯夷等人品行如此高洁。
〔其轻若此〕指伯夷等人处境如此悲惨。语出《论语·卫灵公》。语出贾谊《鵩鸟赋》。
〔徇〕同“殉”。
〔夸者〕好夸耀的人。
〔众庶〕老百姓。
〔冯〕同“凭”。
〔凭生〕贪生。语出《周易·乾文言》。
〔圣人作而万物睹〕因为有圣人兴起解释万物之义,所以各种事物的价值与意义才突现出来。
〔岩穴之士〕隐士。
〔趣〕同“趋”。
〔舍〕止。
〔趋舍〕行止。
〔类名〕善名。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