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候怀青女,南飙拂白蘋。
墟烟深漠漠,江草故鳞鳞。
翠袖寒犹薄,黄华泪已新。
炎洲无限橘,谁与寄湘津。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19—1692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歷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歷政權覆滅后,曾匿居瑤人山區,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發。治學范圍極廣,于經、史、諸子、天文、歷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鑒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大辞海》: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南明时在衡山举兵抗清军,战败退肇庆,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至桂林依瞿式耜,瞿殉难后隐伏深山,潜心著述。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研究,尤精经学、史学。在哲学上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工词。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永历实录》、《楚辞通释》、《夕堂永日绪论》、《薑斋文集》、《薑斋诗集》等,均收入《船山遗书》。今人辑其诗词文为《王船山诗文集》。王夫之
《大辞海》: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今衡阳县曲兰),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后隐伏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用“因缊生化”命题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承认“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同时也认定“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从“道器”关系建立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认为“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习与性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尚书引义·太甲二》),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只要尽其所能,则未成者可成,已成者可革,否定了人生而有善恶、智愚和人性不变的说法,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的影响。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知行相资,并肯定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认为为学不但资于见闻,还须由表象而至于道理,喻其所以然。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但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宽以养民”,“以夫计赋役,而不更求之地”;“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也工词曲。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