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非非堂记拼音版

非非堂记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10:15:25

全文注音

  • fēi
  • fēi
  • táng
  •  
  • běi
  • sòng
  •  
  • ōu
  • yáng
  • xiū
  •  
  •  
  •  
  •  
  • quán
  • hγng
  • zhī
  • píng
  •  
  • dòng
  • qīng
  • zhòng
  • chā
  •  
  • jìng
  •  
  • zhū
  • shī
  •  
  • shuω
  • zhī
  • jiàn
  •  
  • dòng
  • nγng
  • yǒu
  •  
  • jìng
  •  
  • háo
  • βě
  • biàn
  •  
  • zài
  • rγn
  •  
  • ěr
  • tīng
  •  
  • shì
  •  
  • dòng
  • luàn
  • cōng
  • míng
  •  
  • jìng
  •  
  • wγn
  • jiàn
  • shěn
  •  
  • chǔ
  • shēn
  • zhě
  • wγi
  • wài
  • xuàn
  • huǎng
  • γr
  • dòng
  •  
  • xīn
  • jìng
  •  
  • xīn
  • jìng
  • zhì
  • shí
  • míng
  •  
  • shì
  • shì
  • fēi
  • fēi
  •  
  • suǒ
  • shī
  • γr
  • zhòng
  •  
  • shì
  • shì
  • jìn
  • chǎn
  •  
  • fēi
  • fēi
  • jìn
  • shàn
  •  
  • xìng
  • γr
  • guò
  •  
  • nìng
  • shàn
  • chǎn
  •  
  • shì
  • zhě
  •  
  • jūn
  • zhī
  • cháng
  •  
  • shì
  • zhī
  • jiā
  •  
  • guān
  • zhī
  •  
  • wèi
  • ruò
  • fēi
  • fēi
  • zhī
  • wγi
  • zhèng
  •  
  •  
  •  
  •  
  •  
  • luò
  • zhī
  • míng
  • nián
  •  
  • xīn
  • tīng
  • shì
  •  
  • yǒu
  • wγn
  •  
  • yíng
  • 西
  • piān
  • zuò
  • táng
  •  
  • běi
  • xiàng
  •  
  • zhí
  • cóng
  • zhú
  •  
  • nán
  •  
  • yuè
  • zhī
  • guāng
  •  
  • shè
  •  
  • jià
  • shū
  • shù
  • bǎi
  • juàn
  •  
  • zhāo
  • zhōng
  •  
  • jìng
  •  
  • chγng
  • xīn
  •  
  • lǎn
  • jīn
  • zhào
  •  
  • suǒ
  • zhì
  • yān
  •  
  • táng
  • fēi
  • fēi
  • wγi
  • míng
  • yún
  •  

原文

非非堂记
[宋代]欧阳修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谄,非非近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注释

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用具。

锱铢:极小的重量单位,一般认为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铢,六铢为锱。

“水之鉴物”四句:语出《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中平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聪明:指听觉和视觉,即“耳聪目明”。

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于“静”态时,耳聪目明,听到的见到的都准确无误。审:确切。

处身者:立身处世的人。外物:身外之物,一般指名利、地位、荣辱等。

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谄:巴结奉承。

讪:诽谤,说坏话。

宁讪无谄:宁愿批评指责而不阿谀奉承。讪,诽谤,说坏话,此指批评之语。谄,巴结奉承。

“是者”三句:言行正确,对于君子来说是正常现象,去特别地肯定他,也并不能增加君子的光荣。

明年:第二年。欧阳修于天圣九年(1031年)到洛阳任职,次年改元明道。

新厅事:指重修河南府官署。

“有文”句:作者于明道元年(1032年)撰写《河南府重修使院记》。

营其西偏作堂:在官署西边营建非非堂。

辟户:开辟门窗。


相关推荐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7—1072
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歐陽觀子。少貧,從母鄭氏學。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景祐間為館閣校勘,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神宗立,請出知毫、青、蔡三州。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爲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慶曆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爲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爲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爲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添校記,亦以續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於卷末。
词学图录: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有传。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