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子〕欧阳修自称。
〔方〕正在。
〔悚然〕恐惧的样子。
〔淅沥〕象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潇飒〕风雨骤至声。
〔砰〕通“澎”。
〔鏦鏦铮铮〕金属相互撞击声。
〔枚〕形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后。古代进军袭击敌方时,常令士兵衔于口中,以防喧哗。这种做法叫做“衔枚”。
〔明河〕这里指银河。
〔噫嘻〕惊叹声。
〔霏〕云飞的样子。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栗冽〕通“凛冽”,寒冷。
〔砭〕古代用于治疗的石针。这里用作动词,即刺的意思。
〔绿缛〕绿草茂密。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拂〕掠过,拂拭。
〔气〕古人认为大自然中弥漫着一种气,这种气四季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春天是阳和之气,秋天是肃杀之气。
〔刑官〕即司寇,古代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古人将职官与天地四时相配,司寇称为秋官,取其杀戮之意。
〔于时为阴〕古人以春夏为阳(春天阳气始出,夏天阳气极盛),秋冬为阴(秋天阴气始出,冬天阴气极盛),所以这里说秋天“于时为阴”。
〔于行为金〕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一些思想家曾用五行来解释世界万物的生成及相互关系,并把它们同四季相配,五行配四季,秋为金。
〔天地之义气〕《礼记·乡饮酒义》说〕天地肃杀之气,始于西南方,到西北方时是极盛的顶点,这是“天地之义气”。由西南方到西北方,正是秋的方位。
〔商声〕五声(宫商角徵羽)之一。古人将五声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古人又将五行和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声相配,秋主西,而秋又属商声,所以说“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是七月的音律。
〔古音分十二律,即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又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
〔渥然丹者〕指丰腴红润的脸庞,这里比喻年轻人的容貌。渥然,润泽的样子。
〔槁木〕即枯木,这里比喻衰老。
〔黟然黑者〕指乌黑的头发,这里比喻健壮。黟然,黑的样子。
〔星星〕这里形容鬓发花白。
〔戕贼〕残害伤害。
〔睡〕打瞌睡。
〔唧唧〕虫子鸣叫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7—1072
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歐陽觀子。少貧,從母鄭氏學。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景祐間為館閣校勘,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神宗立,請出知毫、青、蔡三州。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爲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慶曆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爲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爲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爲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添校記,亦以續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於卷末。
词学图录: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有传。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