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靖江王朱守谦十世孙,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30或1636—1707或以后
明末清初全州清湘人,本名朱若極。明靖江王之后,出家為僧,釋號原濟,一作元濟,又有道濟一號,或出于后人誤傳,字石濤,別號瞎尊者、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半世云游,飽覽名山大川,是以所畫山水,筆法恣肆,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貼,為清初山水畫大家。畫花卉也別有生趣。對繪畫理論卓有所見,主張遺貌取神,著有《畫語錄》。晚年定居揚州,對明朝覆亡雖尚存隱痛,于康熙南巡亦往接駕。生卒年歧說甚多,上述分別為近人傅抱石、鄭拙廬所考,別有1642年生之說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道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又号大涤子,又号苦瓜和尚,又号瞎尊者,又号石公上人。靖江后人,明楚藩后。
《词学图录:》石涛(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乙酉(一六四五)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又号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一枝叟、零丁老人等。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有名句云"搜尽奇峰打草稿"。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代表人物。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八分隶,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著有《画语录》,精癖卓绝,词义奥衍不易解。
《黄鹤楼志·人物篇:》石涛(约1642—约1718)清代画家。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系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书画大家,亦善诗,在画史上与清初的弘仁、髡残、朱耷并称“四僧”。康熙元年(1662)深秋抵武昌登上黄鹤楼,被名山胜景吸引,作诗《登黄鹤楼》,感叹鹤去楼空,抒发悲凉惆怅之情。并曾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绘成一幅山水画,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堪称与李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佳作。
《檇李詩繫·卷三十一:》道濟,字法舟,秀水人,祝髪芝溪東禪寺,晚居天寧,有《剰語》一巻。
《大辞海》:石涛(1641—约1718)清代画家。姓朱,名若极,本籍桂林(今属广西)。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被瞿式耜俘杀时,若极年尚幼,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早年屡游安徽敬亭山、黄山;中年住南京;晚年定居扬州卖画。擅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兼工书法和诗,并擅园林叠石。对画论有深入研究,具有卓见。有《石涛画语录》(其手写刻本名《画谱》)及后人所辑的《大涤子题画诗跋》等。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