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饤饾,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小修〕袁中道,字小修,袁宗道袁宏道之弟。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撰有《珂雪斋集》。
〔二赋〕这两篇赋今已不存。
〔几〕近。
〔刻画饤(dìng)饾(dòu)〕堆砌文辞。
〔饤〕堆积貌。
〔傅〕辅以,附以。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有《上林赋》《子虚赋》等。
〔太冲〕左思,字太冲。晋朝诗人,有作品《咏史》《三都赋》等。
〔矜重〕自尊自重。
〔厌〕厌恶。
〔薄〕轻视。
〔老子庄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列御寇〕周代人,旧题著《列子》,其学说部分与老庄相近。
〔西方之书〕指佛经。
〔教外之语〕佛家学说。
〔廓〕扩大。
〔的然〕确然,自信的样子。
〔如鹿豕(shǐ)之与群而不相属〕如鹿和猪聚在一起,但他们不是同一类。
〔牛马之尾行〕牛与马相接而行。
〔西陵〕西陵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小修访问李贽曾数度经此。
〔塞上〕指当时的边防重镇大同宣府。小修曾应边帅之邀,任职幕府。
〔穷览〕遍视。
〔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格套〕指摹仿因袭的规矩框框。
〔疵处〕毛病。
〔准于秦汉〕以秦汉为准。“文则必欲准于秦汉”。与下句“诗则必欲准于盛唐”是前后七子李梦阳王世贞等提出的复古派的文学主张。
〔影响〕如影随形,如响(回声)随声。
〔步趋〕亦步亦趋。
〔肖〕像,似。
〔曷(hé)〕何。
〔六经〕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孤行〕与下“雷同”相对,指独立突出之行。
〔闾(lǘ)阎(yán)〕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擘破玉》《打草竿》明代关地流行的民间曲调。
〔无闻无识〕这里指民歌作者没有“格套”的概念,没有拘束。
〔真人〕纯朴真诚的人。
〔效颦(pín)〕笨拙的摹仿。西施因心痛皱眉,人仍称其美。同村东施便学她皱眉的样子。颦,皱眉。
〔学步〕典出“邯郸学步”。赵国邯郸人善于走路,燕国人来学习,学不成。又忘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只得爬回去。
〔哀生失路〕庄子看到小虫蟪蛄生命的短暂而哀叹;杨朱见歧路一南一北,无所适从而哭泣。《离骚》屈原所作,后人尊之为经。
〔忿(fèn)怼(duì)〕怨愤。
〔党人偷乐〕《离骚》中的一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党人〕指结党营私的小人。
〔偷乐〕苟且贪图享乐。
〔众女谣诼(zhuó)〕《离骚》中的一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指众小人。谣诼,造谣诽谤。
〔不揆(kuí)中情,信谗齌(jì)怒〕此二句也是引自《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揆〕揆度,揣测;齌,原指猛火烧饭,引申为急疾。齌怒,盛怒。
〔怨而不伤〕此出自于《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作者在这里是以屈原之例来否定“怨而不伤”的理论。
〔楚风〕楚人之风,这里指楚辞文学的传统。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大辞海》:袁宏道(1568—1610)明文学家。字中郎,号六休,又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未几解官去。复起为顺天教授,官至吏部郎中。其思想受李贽影响颇深。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创始人和主将。为矫盛行已久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作品真率自然,多写闲情逸致,或有“近平、近俚、近俳”之讥。有《袁中郎全集》。今人有《袁宏道集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