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叙小修诗拼音版

叙小修诗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9:22:14

全文注音

  • xiǎo
  • xiū
  • shī
  •  
  • míng
  •  
  • yuán
  • hóng
  • dào
  •  
  •  
  •  
  •  
  • xiǎo
  • xiū
  • shī
  •  
  • sàn
  • βhě
  • duō
  •  
  • cún
  • βhě
  • jǐn
  • ěr
  •  
  •  
  • βhī
  •  
  • shào
  • huì
  •  
  • shí
  • suì
  • βhù
  •  
  • huáng
  • shān
  •  
  •  
  • xuě
  •  
  • èr
  •  
  • qiān
  • yán
  •  
  • suī
  • jiā
  •  
  • rán
  • huà
  • dìng
  • dòu
  •  
  • xiàng
  •  
  • tài
  • chōng
  • βhī
  •  
  • shì
  • jīn
  • βhī
  • wén
  • shì
  • jīn
  • βhòng
  • chuí
  • xiω
  • βhě
  •  
  •  
  • rán
  • βì
  • yàn
  • βhī
  •  
  •  
  • lǎo
  • βǐ
  •  
  • βhuāng
  • βhōu
  •  
  • liè
  • kòu
  • βhū
  • jiā
  • yán
  •  
  • jiγ
  • βì
  • βuò
  • βhù
  • shū
  •  
  • duō
  • yán
  • wài
  •  
  • páng
  • 西
  • fāng
  • βhī
  • shū
  •  
  • jiào
  • wài
  • βhī
  •  
  • bèi
  • yán
  • jiū
  •  
  • βhǎng
  •  
  • dǎn
  • liàng
  • kuò
  •  
  • shí
  • jiàn
  • lǎng
  •  
  • rán
  • háo
  • jié
  • βì
  • mìng
  •  
  • ér
  • shì
  • βhī
  • háo
  • jié
  • wéi
  • yǒu
  •  
  • shì
  • βǐ
  • βhī
  • xiāng
  •  
  • 鹿
  • shǐ
  • βhī
  • qún
  • ér
  • xiāng
  • βhω
  •  
  • shì
  • xiāng
  • xiǎo
  • ér
  •  
  • niú
  • βhī
  • wěi
  • xíng
  • ér
  •  
  • fàn
  • βhōu
  • 西
  • líng
  •  
  • βǒu
  • sài
  • shàng
  •  
  • qióng
  • lǎn
  • yān
  •  
  • βhào
  •  
  •  
  •  
  •  
  • yuè
  • βhī
  •  
  • βú
  • suǒ
  • βhì
  •  
  • bàn
  • tiān
  • xià
  •  
  • ér
  • shī
  • wén
  • yīn
  • βhī
  • jìn
  •  
  • dōu
  • shū
  • xìng
  • líng
  •  
  • tào
  •  
  • fγi
  • cóng
  • βì
  • xiōng
  • liú
  • chū
  •  
  • kěn
  • xià
  •  
  • yǒu
  • shí
  • qíng
  • jìng
  • huì
  •  
  • qǐng
  • qiān
  • yán
  •  
  • shuǐ
  • dōng
  • βhù
  •  
  • lìng
  • rén
  • duó
  •  
  • jiān
  • yǒu
  • jiā
  • chù
  •  
  • yǒu
  • chù
  •  
  • jiā
  • chù
  • βì
  • yán
  •  
  • chù
  • duō
  • běn
  • βào
  •  
  • rán
  • βé
  • chù
  •  
  • ér
  • suǒ
  • wèi
  • jiā
  • βhě
  •  
  • shàng
  • néng
  • fěn
  • shì
  • dǎo
  • wéi
  • hèn
  •  
  • wéi
  • wèi
  • néng
  • jìn
  • tuō
  • jìn
  • dài
  • wén
  • rén
  •  
  •  
  •  
  •  
  •  
  • gài
  • shī
  • wén
  • βhì
  • jìn
  • dài
  • ér
  • bγi
  •  
  • wén
  • βé
  • βhωn
  • qín
  • hàn
  •  
  • shī
  • βé
  • βhωn
  • shèng
  • táng
  •  
  • chāo
  •  
  • yǐng
  • xiǎng
  •  
  • jiàn
  • rén
  • yǒu
  • xiāng
  • xiào
  • βhě
  •  
  • βé
  • gòng
  • βhǐ
  • wéi
  • wài
  • dào
  •  
  • βγng
  • βhī
  • wén
  • βhωn
  • qín
  • hàn
  •  
  • qín
  • hàn
  • rén
  • cháng
  • βì
  • βì
  • xué
  •  
  • liù
  • jīng
  •  
  •  
  • shī
  • βhωn
  • shèng
  • táng
  •  
  • shèng
  • táng
  • rén
  • cháng
  • βì
  • βì
  • xué
  • hàn
  • wèi
  •  
  • qín
  • hàn
  • ér
  • xué
  •  
  • liù
  • jīng
  •  
  •  
  • yǒu
  • qín
  • hàn
  • βhī
  • wén
  •  
  • shèng
  • táng
  • ér
  • xué
  • hàn
  • wèi
  •  
  • yǒu
  • shèng
  • táng
  • βhī
  • shī
  •  
  • wéi
  • dài
  • yǒu
  • shγng
  • jiàng
  •  
  • ér
  • xiāng
  • yán
  • 沿
  •  
  • biàn
  •  
  • qióng
  •  
  • suǒ
  • guì
  •  
  • yuán
  • yōu
  • liè
  • lùn
  •  
  • qiě
  • tiān
  • xià
  • βhī
  •  
  • xíng
  • βé
  •  
  •  
  • suī
  • fèi
  • yān
  • ér
  • néng
  •  
  • léi
  • tóng
  • βé
  • yǒu
  •  
  • yǒu
  •  
  • βé
  • suī
  • cún
  • yān
  • ér
  • néng
  •  
  • wèi
  • jīn
  • βhī
  • shī
  • wén
  • chuán
  •  
  • wàn
  • chuán
  • βhě
  •  
  • huò
  • jīn
  • yán
  • rén
  • βǐ
  • suǒ
  • chàng
  •  
  •  
  •  
  • cǎo
  • gān
  • 竿
  •  
  • βhī
  • lèi
  •  
  • yóu
  • shì
  • wén
  • shí
  • βhγn
  • rén
  • suǒ
  • βuò
  •  
  • duō
  • βhγn
  • shγng
  •  
  • xiào
  • pín
  • hàn
  • wèi
  •  
  • xué
  • shèng
  • táng
  •  
  • rèn
  • xìng
  • ér
  •  
  • shàng
  • néng
  • tōng
  • rén
  • βhī
  • āi
  • shì
  • hào
  • qíng
  •  
  • shì
  •  
  •  
  •  
  •  
  •  
  • gài
  • βhì
  • shí
  •  
  • duō
  • gǎn
  • kǎi
  •  
  • yòu
  • xìng
  • háo
  • huá
  •  
  • ān
  • pín
  • jiǒng
  •  
  • ài
  • niàn
  • guāng
  • jǐng
  •  
  • shòu
  •  
  • bǎi
  • jīn
  • dào
  • shǒu
  •  
  • qǐng
  • dōu
  • jìn
  •  
  • cháng
  • pín
  •  
  • ér
  • chén
  • miǎn
  •  
  • βhī
  • βūn
  • jié
  •  
  • cháng
  • bìng
  •  
  • pín
  • rèn
  • pín
  •  
  • bìng
  • rèn
  • bìng
  •  
  • duō
  • chóu
  •  
  • chóu
  • βé
  • yín
  •  
  • cháng
  • pín
  • bìng
  • liáo
  • βhī
  •  
  • βhī
  • shī
  •  
  • měi
  • měi
  • ruò
  • ruò
  •  
  • shèng
  • āi
  • shγng
  • shī
  • βhī
  • gǎn
  •  
  • ér
  • bγi
  • βhī
  •  
  • gài
  • qíng
  • βhì
  • βhī
  •  
  • βì
  • néng
  • gǎn
  • rén
  •  
  • shì
  • wèi
  • βhγn
  • shī
  •  
  • chuán
  •  
  • ér
  • huò
  • βhě
  • yóu
  • tài
  • bìng
  • βhī
  •  
  • βγng
  • βhī
  • qíng
  • suí
  • jìng
  • biàn
  •  
  • βì
  • βhú
  • qíng
  • shγng
  •  
  • dàn
  • kǒng
  •  
  • βhī
  • yǒu
  •  
  • qiě
  •  
  • sāo
  •  
  • jīng
  •  
  • fèn
  • 忿
  • duì
  • βhī
  •  
  • dǎng
  • rén
  • tōu
  •  
  • βhòng
  • yáo
  • βhuó
  •  
  • kuí
  • βhòng
  • qíng
  •  
  • xìn
  • chán
  •  
  • jiγ
  • míng
  • shì
  • tuò
  •  
  • ān
  • βài
  • suǒ
  • wèi
  • yuàn
  • ér
  • shāng
  • βhě
  •  
  • qióng
  • chóu
  • βhī
  • shí
  •  
  • tòng
  • liú
  •  
  • diān
  • dǎo
  • fǎn
  •  
  • xiá
  • βé
  • yīn
  •  
  • yuàn
  •  
  • nìng
  • yǒu
  • shāng
  • βhě
  •  
  • qiě
  • βào
  • shī
  • 湿
  •  
  • gāng
  • róu
  • xìng
  •  
  • ruò
  • jìn
  • βhì
  • ér
  • duō
  • duì
  •  
  • qiào
  • ér
  • duō
  •  
  • shì
  • βhī
  • wèi
  • chω
  • fγng
  •  
  • yòu
  • yān
  •  

原文

叙小修诗
[明代]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饤饾,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对照翻译

      弟小修
  • 〔小修:袁中道,字小修,袁宗道袁宏道之弟。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撰有《珂雪斋集》。〕
  • 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
      弟弟小修的诗文大多散佚,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我怕它也失之不存,于是便刊刻出来。
    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
  • 〔二赋:这两篇赋今已不存。〕
  • ,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饤
  • 〔饤:堆积貌。〕
  • 〔刻画饤(dìng)饾(dòu):堆砌文辞。〕
  • ,傅
  • 〔傅:辅以,附以。〕
  • 以相如
  •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有《上林赋》《子虚赋》等。〕
  • 、太冲
  • 〔太冲:左思,字太冲。晋朝诗人,有作品《咏史》《三都赋》等。〕
  • 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
  • 〔矜重:自尊自重。〕
  • 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
    弟弟自少聪慧,十几岁就作出了《黄山》《雪》两篇赋,将近五千字之长,虽称不得极佳,却也能绘饰文辞,并辅以相如、左思作赋的手法,这与现在那些文士们十分看重并奉为不朽的作文之法没多大差别。
    然弟自厌
  • 〔厌:厌恶。〕
  • 〔薄:轻视。〕
  • 之,弃去。
    但弟弟逐渐厌弃了这种规步前人的做法。
    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
  • 〔列御寇:周代人,旧题著《列子》,其学说部分与老庄相近。〕
  • 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
    而喜欢上了阅读老子、庄子、列子等老庄道家学说,并都作了注疏,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旁及西方之书
  • 〔西方之书:指佛经。〕
  • 、教外之语
  • 〔教外之语:佛家学说。〕
  • ,备极研究。
    此外还旁及佛教经典与言语,并作过完备的研究。
    既长,胆量愈廓
  • 〔廓:扩大。〕
  • ,识见愈朗,的然
  • 〔的然:确然,自信的样子。〕
  • 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
    时间久了,胆识愈加开阔明朗,自认为称得上是豪杰,于是一心想与当时世上的豪杰为友。
    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
  • 〔如鹿豕(shǐ)之与群而不相属:如鹿和猪聚在一起,但他们不是同一类。〕
  • 也;
    而把与妻子儿女的相聚,看成如同和鹿与猪在一起,自认为和其不是同类;
    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
  • 〔牛马之尾行:牛与马相接而行。〕
  • 而不可与一日居也。
    视乡里的人如牛与马相尾随而不能与之住在一处。
    泛舟西陵
  • 〔西陵:西陵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小修访问李贽曾数度经此。〕
  • ,走马塞上
  • 〔塞上:指当时的边防重镇大同宣府。小修曾应边帅之邀,任职幕府。〕
  • ,穷览
  • 〔穷览:遍视。〕
  • 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家弟曾泛舟于西陵峡,还曾任职于塞外边关,遍览燕、赵、齐、鲁、吴、越各地风物,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其诗文水平也因此日渐长进。
    大都独抒性灵
  • 〔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 ,不拘格套
  • 〔格套:指摹仿因袭的规矩框框。〕
  •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不肯下笔的。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有时情与境相融合,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如水之东流,一泻千里,夺人心魄。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
    然予则极喜其疵处。
    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
    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而一般认为值得称道之处,却不能不因仍沿袭粉饰之风而令人遗憾,这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一些文人习气的缘故。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
  • 〔准于秦汉:以秦汉为准。“文则必欲准于秦汉”。与下句“诗则必欲准于盛唐”是前后七子李梦阳王世贞等提出的复古派的文学主张。〕
  • ,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
  • 〔影响:如影随形,如响(回声)随声。〕
  • 步趋
  • 〔步趋:亦步亦趋。〕
  • ,见人有一语不相肖
  • 〔肖:像,似。〕
  • 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
      有人认为近代诗文的地位是低微的,作文章就一定要以秦汉之文为标准,作诗则一定要以盛唐诗歌为标准,要因袭模拟,亦步亦趋,如有人提出异议,就会被说成是歪门邪道。
    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
    令人不解的是作文之法以秦汉为准,而秦汉人何尝字字向《六经》学习?
    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
    写诗之道要以盛唐为准,而盛唐人何尝字字向汉魏时期学习。
    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
    如果秦汉之文模拟《六经》,怎么会有秦汉之文。
    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
    盛唐之诗效仿汉魏,汉魏之诗自身的存在?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所以说,时代更迭,而作文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独具自身面貌,这才是可贵之处,而无所谓优劣之分。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
  • 〔孤行:与下“雷同”相对,指独立突出之行。〕
  • 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
    天下的事物,有个性的必定不会消失,即使想废除也不可能;
    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而那种与其他事物雷同的则可有可无,即使想使它长存同样也是不可能的。
    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
    所以,我想现在的诗文是不能传诵下去的。
    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
  • 〔闾(lǘ)阎(yán):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擘破玉》《打草竿》明代关地流行的民间曲调。〕
  • 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
  • 〔无闻无识:这里指民歌作者没有“格套”的概念,没有拘束。〕
  • 真人
  • 〔真人:纯朴真诚的人。〕
  • 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
  • 〔效颦(pín):笨拙的摹仿。西施因心痛皱眉,人仍称其美。同村东施便学她皱眉的样子。颦,皱眉。〕
  • 于汉魏,不学步
  • 〔学步:典出“邯郸学步”。赵国邯郸人善于走路,燕国人来学习,学不成。又忘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只得爬回去。〕
  • 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如果有传世之作,或许是民间流传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这些是没有多少见识,而有真性情的朴质之人所作,所以多是自然真情的流露,而不像那些作文便效颦汉魏,作诗便步趋盛唐的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却能引起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共鸣,这是令人高兴的。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
      我的弟弟在当时是不得志的,常发感慨;
    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
    而且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于贫窘。
    爱念光景,不受寂寞。
    不甘于寂寞。
    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
    他手里一有钱,很快就花光,所以一直贫穷;
    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
    他沉溺于玩乐,不知节制,所以经常生病。
    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
    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所以总是多愁善感。
    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
  • 〔哀生失路:庄子看到小虫蟪蛄生命的短暂而哀叹;杨朱见歧路一南一北,无所适从而哭泣。《离骚》屈原所作,后人尊之为经。〕
  • 之感。
    愁到极致,便吟咏为诗,所以常把贫穷疾病、人生无聊的苦闷,倾诉于诗中,似哭似骂,就像杨朱面对歧路,不知所从而哭泣。
    予读而悲之。
    我读过以后也会感到悲伤。
    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
    大概饱含深情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算得上是“真诗”,能够流传下去。
    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而有的人却批评他太过直露,殊不知情感随环境改变,语言文字随情感起伏而生成,恐怕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怎么会显直露呢?
    且《离骚》一经,忿怼
  • 〔忿(fèn)怼(duì):怨愤。〕
  • 之极,党人
  • 〔党人:指结党营私的小人。〕
  • 偷乐
  • 〔偷乐:苟且贪图享乐。〕
  • 〔党人偷乐:《离骚》中的一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 ,众女
  • 〔众女:指众小人。谣诼,造谣诽谤。〕
  • 谣诼
  • 〔众女谣诼(zhuó):《离骚》中的一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不揆中情,信谗齌怒
  • 〔不揆(kuí)中情,信谗齌(jì)怒:此二句也是引自《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揆:揆度,揣测;齌,原指猛火烧饭,引申为急疾。齌怒,盛怒。〕
  • ,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
  • 〔怨而不伤:此出自于《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作者在这里是以屈原之例来否定“怨而不伤”的理论。〕
  • 者乎?
    《离骚》也是极抒怨忿之情的作品,写了那些结党营私、垄断朝政的小人,不顾国家安危,苟安享乐,嫉贤妒能,造谣诬蔑,而君王又不体察哀情,听信谗言而恼怒万分,对于这些作者都是痛快地唾骂,哪有什么怨忿却不能过分之说。
    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
    处于贫苦潦倒的境地,痛哭流涕,辗转无定,没功夫去遣词造句,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难道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吗?
    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
  • 〔楚风:楚人之风,这里指楚辞文学的传统。〕
  • ,又何疑焉!
    大概南北方气候燥湿有别,性情也是刚柔相异,而性格刚劲朴直,文章峭急直露,是楚地的共同风格,又有什么可疑义的呢?

注释

〔小修〕袁中道,字小修,袁宗道袁宏道之弟。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撰有《珂雪斋集》。
〔二赋〕这两篇赋今已不存。
〔几〕近。
〔刻画饤(dìng)饾(dòu)〕堆砌文辞。
〔饤〕堆积貌。
〔傅〕辅以,附以。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有《上林赋》《子虚赋》等。
〔太冲〕左思,字太冲。晋朝诗人,有作品《咏史》《三都赋》等。
〔矜重〕自尊自重。
〔厌〕厌恶。
〔薄〕轻视。
〔老子庄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列御寇〕周代人,旧题著《列子》,其学说部分与老庄相近。
〔西方之书〕指佛经。
〔教外之语〕佛家学说。
〔廓〕扩大。
〔的然〕确然,自信的样子。
〔如鹿豕(shǐ)之与群而不相属〕如鹿和猪聚在一起,但他们不是同一类。
〔牛马之尾行〕牛与马相接而行。
〔西陵〕西陵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小修访问李贽曾数度经此。
〔塞上〕指当时的边防重镇大同宣府。小修曾应边帅之邀,任职幕府。
〔穷览〕遍视。
〔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格套〕指摹仿因袭的规矩框框。
〔疵处〕毛病。
〔准于秦汉〕以秦汉为准。“文则必欲准于秦汉”。与下句“诗则必欲准于盛唐”是前后七子李梦阳王世贞等提出的复古派的文学主张。
〔影响〕如影随形,如响(回声)随声。
〔步趋〕亦步亦趋。
〔肖〕像,似。
〔曷(hé)〕何。
〔六经〕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孤行〕与下“雷同”相对,指独立突出之行。
〔闾(lǘ)阎(yán)〕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擘破玉》《打草竿》明代关地流行的民间曲调。
〔无闻无识〕这里指民歌作者没有“格套”的概念,没有拘束。
〔真人〕纯朴真诚的人。
〔效颦(pín)〕笨拙的摹仿。西施因心痛皱眉,人仍称其美。同村东施便学她皱眉的样子。颦,皱眉。
〔学步〕典出“邯郸学步”。赵国邯郸人善于走路,燕国人来学习,学不成。又忘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只得爬回去。
〔哀生失路〕庄子看到小虫蟪蛄生命的短暂而哀叹;杨朱见歧路一南一北,无所适从而哭泣。《离骚》屈原所作,后人尊之为经。
〔忿(fèn)怼(duì)〕怨愤。
〔党人偷乐〕《离骚》中的一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党人〕指结党营私的小人。
〔偷乐〕苟且贪图享乐。
〔众女谣诼(zhuó)〕《离骚》中的一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指众小人。谣诼,造谣诽谤。
〔不揆(kuí)中情,信谗齌(jì)怒〕此二句也是引自《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揆〕揆度,揣测;齌,原指猛火烧饭,引申为急疾。齌怒,盛怒。
〔怨而不伤〕此出自于《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作者在这里是以屈原之例来否定“怨而不伤”的理论。
〔楚风〕楚人之风,这里指楚辞文学的传统。

相关推荐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大辞海》:袁宏道(1568—1610)明文学家。字中郎,号六休,又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未几解官去。复起为顺天教授,官至吏部郎中。其思想受李贽影响颇深。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创始人和主将。为矫盛行已久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作品真率自然,多写闲情逸致,或有“近平、近俚、近俳”之讥。有《袁中郎全集》。今人有《袁宏道集笺校》。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