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曰:予游山,自西山始也。或曰:居士年二十时,即从长江历吴会,穷览越峤之胜。北走塞上,登恒山石脂峰,望单于而还。而乃云游山自西山始何也?居士曰:予向者雅好山泽游矣,而性爱豪奢。世机未息,冶习未除。是故目解玩山色,然又未能忘粉黛也;耳解听碧流,然又未能忘丝竹也。必如安石之载携声妓,盘餐百金;康乐之伐木开山;子瞻之鸣金会食,乃慊于心。而势复不能,则虽有山石洞壑之奇,往往以寂寞难堪委之去矣。此与不游正等。今予幸而厌弃世膻,少年豪习,扫除将尽矣。伊蒲可以送日,晏坐可以忘年。以法喜为资粮,以禅悦为妓侍。然后澹然自适之趣,与无情有致之山水,两相得而不厌。故望烟峦之窕窈突兀,听水声之幽闲涵澹,欣欣然沁心入脾,觉世间无物可以胜之。举都人士所为闻而不及游,游而不及享者,皆渐得于吾杖屐之下,于于焉,徐徐焉,朝探暮归,若将终身焉。然后乃知予向者果未尝游山,游山自西山始矣。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称“三袁”。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十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其在文风上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写得较清新。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杮录》(《袁小修日记》)20卷。
《大辞海》:袁中道(1570—1623)明文学家。字小修,号凫隐,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徽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早年声援宏道,参与创立“公安派”以矫王世贞、李攀龙模拟之弊;晚年继兄宏道为“公安派”主将,进而主张“本之以性灵,裁之以法律”。有《珂雪斋近集》、《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等。今人合编为《珂雪斋集》。
《辞源》:【袁中道】公元1570—1624年。明湖廣公安人。字小修(一作少修),宏道弟。年十餘歲,卽以作黃山賦雪賦知名於時。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著有珂雪齋集。明史二八八有傳。參見“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