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乐(lè)天白〕乐天告白。白,陈述。
〔欲〕将要。
〔离阔〕阔别,久别。阔,久远。
〔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
〔置〕放。
〔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遥远。
〔相合〕在一起。
〔牵挛乖隔〕牵挛,牵掣。乖隔,隔离。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浔阳〕古县名,即现在江西省九江市。
〔熊孺登〕钟陵(在现在江西省进贤县)人,元和年间,在四川任职,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多有交往。
〔札〕短信。
〔上〕首先。
〔交分(fèn)〕交谊,情分。
〔危惙(chuò)〕指病危。惙,疲乏。
〔数帙(zhì)〕几包。帙,包书的包袱或口袋。
〔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十二。
〔代书〕代替信。
〔左降〕即左迁,贬官。
〔幢幢(chuángchuáng)〕影子摇晃的样子。
〔且置是事〕暂且放下这事(不谈)。
〔涉〕经历,过。
〔方寸〕指心绪。
〔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
〔提挈(qiè)〕提携,扶助。
〔顷〕不久前。
〔泰〕安适。
〔风候〕气候。
〔瘴疠(zhànglì)〕指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虺(huǐ)〕毒蛇。
〔湓(pén)鱼〕湓江出产的鱼。湓,湓江,今名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省瑞昌市西南青山,经九江市西入长江。
〔江酒〕江州的酒。
〔门内之口〕家里的人口。
〔量入俭用〕衡量收入,节俭用度。
〔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胜绝〕绝妙。
〔乔松〕大松树。乔,高大。
〔修竹〕长竹。
〔墙援〕篱笆墙。援,用树木围成的园林护卫物。
〔周〕环绕。
〔殚(dān)〕尽,全。
〔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动,动不动常常。弥,满。旬日,十天。
〔忧望〕挂念,盼望。
〔条写〕一条条地写。
〔去〕离。
〔瞥(piē)然〕形容时间短暂。
〔尘念〕世俗的思念之情。
〔余习〕没有改掉的习惯,这里指作诗。
〔牵〕牵引,牵动。
〔笼鸟槛(jiàn)猿〕笼中的鸟,槛(木栅栏)中的猿。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
〔顿首〕叩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2—846
唐華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時,歷遷翰林學士、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請亟捕兇手。以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穆宗長慶初,累擢中書舍人,乞外任,為杭州刺史,筑堤捍錢塘湖,溉田千頃。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除蘇州刺史。文宗立,入為秘書監,遷刑部侍郎。大和三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遂居洛陽。晚年奉佛,以詩酒自娛。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工詩,倡導“新樂府”運動。詩文與元稹齊名,世號“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又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等。
《大辞海》: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辞源》:【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境内)人。字樂天。貞元十六年進士,拔萃科攷試後,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初翰林學士,遷左拾遺。因上表諫事,忤權貴,貶江州司馬。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後詔還,授太子少傅。晚年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其詩淺顯平易,傳稱老嫗都解,流布甚廣。早期所賦諷諭詩,尤爲世重。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新、舊唐書皆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