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驳复仇议拼音版

驳复仇议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6 23:41:45

全文注音

  • chóu
  •  
  • táng
  •  
  • liǔ
  • zōng
  • yuán
  •  
  •  
  •  
  •  
  • chγn
  • jiàn
  • βiān
  • hòu
  • shí
  •  
  • yǒu
  • βóng
  • zhōu
  • xià
  • guī
  • rγn
  • yuán
  • qìng
  • zhě
  •  
  • shuǎng
  • wγi
  • xiàn
  • zhào
  • shī
  • yùn
  • suǒ
  • shā
  •  
  • nγnɡ
  • shǒu
  • rèn
  • chóu
  •  
  • shù
  • shēn
  • ɡuī
  • zuì
  •  
  • dānɡ
  • shí
  • jiàn
  • chγn
  • chγn
  • áng
  • jiàn
  • zhū
  • zhī
  • γr
  • jīng
  •  
  • qiě
  • qωng
  •  
  • biān
  • zhī
  • lìng
  •  
  • yǒng
  • wγi
  • ɡuó
  • diǎn
  •  
  •  
  • chγn
  • qiè
  • guò
  • zhī
  •  
  •  
  •  
  •  
  •  
  • chγn
  • wγn
  • zhī
  • běn
  •  
  • fáng
  • luàn
  •  
  • ruò
  • yuē
  • wγi
  • zγi
  • nüè
  •  
  • fán
  • wγi
  • zhě
  • shā
  • shè
  •  
  • xíng
  • zhī
  • běn
  •  
  • fáng
  • luàn
  •  
  • ruò
  • yuē
  • wγi
  • zγi
  • nüè
  •  
  • fán
  • wγi
  • zhì
  • zhě
  • shā
  • shè
  •  
  • běn
  •  
  • yòng
  •  
  • jīng
  • zhū
  • de
  • γr
  • bìng
  • yān
  •  
  • zhū
  • jīng
  •  
  • wèi
  • làn
  •  
  • xíng
  • shèn
  •  
  • jīng
  • zhū
  •  
  • wèi
  • jiàn
  •  
  • huài
  • shèn
  •  
  • guǒ
  • shì
  • shì
  • βiān
  • xià
  •  
  • chuán
  • hòu
  • dài
  •  
  • zhě
  • zhī
  • suǒ
  • xiànɡ
  •  
  • wγi
  • hài
  • zhě
  • zhī
  • suǒ
  •  
  • shì
  • wγi
  • diǎn
  •  
  • gài
  • shèng
  • rγn
  • zhī
  • zhì
  •  
  • qiónɡ
  • dìnɡ
  • shǎnɡ
  •  
  • běn
  • qíng
  • zhèng
  • bāo
  • biǎn
  •  
  • βǒng
  • γr
  •  
  •  
  •  
  •  
  •  
  • xiàng
  • shω
  • 使
  • yàn
  • chγng
  • wěi
  •  
  • kǎo
  • zhèng
  • zhí
  •  
  • yuán
  • shω
  • γr
  • qiú
  • duān
  •  
  • xíng
  • zhī
  • yòng
  •  
  • pàn
  • rán
  •  
  • zhě
  •  
  • ruò
  • yuán
  • qìng
  • zhī
  •  
  • xiàn
  • gōng
  • zuì
  •  
  • shī
  • yùn
  • zhī
  • zhū
  •  
  • yuàn
  •  
  • fèn
  •  
  • nüè
  • fēi
  •  
  • zhōu
  • zhī
  • zuì
  •  
  • xínɡ
  • ɡuān
  • zhī
  • wèn
  •  
  • shàng
  • xià
  • mγnɡ
  • mào
  •  
  • háo
  • wγn
  •  
  • γr
  • yuán
  • qìng
  • nγng
  • dài
  • βiān
  • wγi
  • chω
  •  
  • zhěn
  • wγi
  •  
  • chǔ
  • xīn
  •  
  • chōng
  • chóu
  • nγn
  • zhī
  • xiōng
  •  
  • jiè
  • rán
  •  
  • hàn
  •  
  • shì
  • shǒu
  • γr
  • xíng
  •  
  • zhí
  • shì
  • zhě
  • yǒu
  • cán
  •  
  • jiāng
  • xiè
  • zhī
  • xiá
  •  
  • γr
  • yòu
  • zhū
  • yān
  •  
  •  
  •  
  •  
  •  
  • huò
  • yuán
  • qìng
  • zhī
  •  
  • miǎn
  • zuì
  •  
  • shī
  • yùn
  • zhī
  • zhū
  •  
  • qiān
  •  
  • shì
  • fēi
  •  
  • shì
  •  
  • chóu
  •  
  • chóu
  • βiān
  • zhī
  •  
  • γr
  • qiāng
  • fèng
  • zhī
  •  
  • shì
  • bèi
  • ào
  • γr
  • líng
  • shàng
  •  
  • zhí
  • γr
  • zhū
  • zhī
  •  
  • suǒ
  • zhèng
  • bāng
  • diǎn
  •  
  • γr
  • yòu
  • jīng
  • yān
  •  
  •  
  •  
  •  
  •  
  • qiě
  • yuē
  •  
  •  
  • rγn
  • yǒu
  •  
  • yǒu
  • qīn
  •  
  • qīn
  • qīn
  • xiāng
  • chóu
  •  
  • luàn
  • shuí
  • jiù
  •  
  •  
  • shì
  • huò
  • shèn
  •  
  • zhī
  • suǒ
  • wèi
  • chóu
  • zhě
  •  
  • gài
  • yuān
  • chγn
  • βònɡ
  • γr
  • háo
  • ɡào
  •  
  • fēi
  • wèi
  • zuì
  • chù
  •  
  • xiàn
  •  
  • γr
  • yuē
  •  
  • shā
  • zhī
  •  
  • nǎi
  • shā
  • zhī
  •  
  •  
  • zhí
  •  
  • bào
  • guǎ
  • xiγ
  • ruò
  • γr
  •  
  • fēi
  • jīng
  • bèi
  • shèng
  •  
  • shèn
  • zāi
  •  
  •  
  •  
  •  
  •  
  •  
  • zhōu
  •  
  •  
  •  
  • βiáo
  • rγn
  •  
  • zhǎng
  • wàn
  • rγn
  • zhī
  • chóu
  •  
  • fán
  • shā
  • rγn
  • γr
  • zhě
  •  
  • lìng
  • chóu
  •  
  • chóu
  • zhī
  •  
  • yǒu
  • fǎn
  • shā
  • zhě
  •  
  • bānɡ
  • ɡuó
  • jiāo
  • chóu
  • zhī
  •  
  •  
  • yòu
  • ān
  • qīn
  • qīn
  • xiāng
  • chóu
  •  
  •  
  • chūn
  • qiū
  • ɡōnɡ
  • yánɡ
  • zhuàn
  •  
  • yuē
  •  
  •  
  • shòu
  • zhū
  •  
  • chóu
  •  
  • shòu
  • zhū
  •  
  • chóu
  •  
  • βuī
  • rèn
  • zhī
  • dào
  •  
  • chóu
  • chú
  • hài
  •  
  •  
  • jīn
  • ruò
  • duàn
  • liǎnɡ
  • xià
  • xiāng
  • shā
  •  
  •  
  • qiě
  • wàng
  • chóu
  •  
  • xiào
  •  
  • ài
  •  
  •  
  • yuán
  • qìng
  • nγng
  • yuè
  •  
  • xiào
  •  
  • shì
  • γr
  • wγn
  • dào
  • zhě
  •  
  • wγn
  • dào
  • zhī
  • rγn
  •  
  • wánɡ
  • wγi
  • chóu
  • zhě
  • zāi
  •  
  • zhě
  • fǎn
  • wγi
  •  
  • xíng
  • huài
  •  
  • wγi
  • diǎn
  •  
  • míng
  •  
  •  
  •  
  •  
  •  
  • qωng
  • xià
  • chγn
  • lìng
  •  
  • yǒu
  • duàn
  • zhě
  •  
  • qián
  • cóng
  • shì
  •  
  • jωn
  •  

原文

驳复仇议
[唐代]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对照翻译

      臣伏见
  • 〔伏见:看到。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下文的“窃”,也是下对上表示敬意的。〕
  • 天后
  • 〔天后:即武则天(~),名曌(即“照”),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年(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被立为皇后,李治在世时即参预国政。后废睿宗李旦自立,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在位十六年。中宗李哲复位后,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后人因称武则天。〕
  • 时,有同州
  • 〔同州:唐代州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白水等县一带。〕
  • 下邽
  • 〔下邽:县名,今陕西省渭南县。〕
  • 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
  • 〔县吏赵师韫:当时的下邽县尉。〕
  • 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
    当时谏臣陈子昂
  •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武后时曾任右拾遗,为谏诤之官。〕
  • 建议诛之而旌其闾
  • 〔闾:里巷的大门。〕
    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处以死罪,同时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
    臣窃独过
  • 〔过:错误,失当。〕
  • 之。
    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
    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
    诛其可旌,兹谓滥;
    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
    黩刑甚矣。
    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
    旌其可诛,兹谓僭
  • 〔僭:超出本分。〕
    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
    坏礼甚矣。
    破坏礼制太严重了。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作为刑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法则行吗?
    盖圣人之制
  • 〔制:制定,规定。〕
  • ,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向使刺谳
  • 〔刺谳:审理判罪。〕
  • 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
  • 〔原:推究。〕
  • 始而求其端
  • 〔端:原因。〕
  • ,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
    何者?
    为什么呢?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
  • 〔州牧:州的行政长官。〕
  • 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 〔蒙冒:蒙蔽,包庇。〕
  • ,吁号不闻;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
    而元庆能以戴天
  • 〔戴天:头上顶着天,意即和仇敌共同生活在一个天地里。〕
  • 为大耻,枕戈
  • 〔枕戈:睡觉时枕着兵器。〕
  • 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
  • 〔介然:坚定的样子。〕
  • 自克
  • 〔自克:自我控制。〕
  •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视为奇耻大辱,把时刻不忘报杀父之仇看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
  • 〔谢之:向他认错。〕
  • 不暇,而又何诛焉?
    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
  • 〔愆:过错。〕
  • 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
    法其可仇乎?
    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
    仇天子之法,而戕
  • 〔戕:杀害。〕
  • 奉法之吏,是悖骜
  • 〔悖骜:桀骜不驯。悖,违背。骜,傲慢。〕
  • 而凌上也。
    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
    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
  • 〔邦典:国法。〕
  • ,而又何旌焉?
    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且其议曰:“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
    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
    是惑于礼也甚矣。
    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
    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
    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
    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
    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
    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
    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
    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这种违背圣贤经传教导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
      《周礼》:“
      《周礼》上说:“
    调人
  • 〔调人:周代官名。〕
  • ,掌司万人之仇。
    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
    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
    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
    仇之则死。
    如要报仇,则处死刑。
    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
    《春秋公羊传》曰:“
    《春秋公羊传》说:“
    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
    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
  • 〔推刃:往来相杀。〕
  • 之道,复仇不除害。”
    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杀不止的祸害的。”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乎礼制了。
    且夫不忘仇,孝也;
    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
    不爱死,义也。
    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
    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
    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下臣议附于令。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
    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
    谨议。
    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注释

〔伏见〕看到。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下文的“窃”,也是下对上表示敬意的。
〔天后〕即武则天(~),名曌(即“照”),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年(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被立为皇后,李治在世时即参预国政。后废睿宗李旦自立,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在位十六年。中宗李哲复位后,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后人因称武则天。
〔同州〕唐代州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白水等县一带。
〔下邽〕县名,今陕西省渭南县。
〔县吏赵师韫〕当时的下邽县尉。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武后时曾任右拾遗,为谏诤之官。
〔旌〕表彰。
〔闾〕里巷的大门。
〔过〕错误,失当。
〔礼〕封建时代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泛称。
〔黩刑〕滥用刑法。黩,轻率。
〔僭〕超出本分。
〔制〕制定,规定。
〔刺谳〕审理判罪。
〔原〕推究。
〔端〕原因。
〔州牧〕州的行政长官。
〔蒙冒〕蒙蔽,包庇。
〔戴天〕头上顶着天,意即和仇敌共同生活在一个天地里。
〔《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枕戈〕睡觉时枕着兵器。
〔介然〕坚定的样子。
〔自克〕自我控制。
〔谢之〕向他认错。
〔愆〕过错。
〔戕〕杀害。
〔悖骜〕桀骜不驯。悖,违背。骜,傲慢。
〔邦典〕国法。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是汇编周王室的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的制度等历史资料。
〔调人〕周代官名。
〔《春秋公羊传》即《公羊传》,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另二传是《春秋左氏传》和《春秋谷梁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公羊高作,一说是他的玄孙公羊寿作。
〔推刃〕往来相杀。

相关推荐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3—819
唐河東解人,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柳鎮子。德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藍田尉,拜監察御史里行。與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禮部員外郎,參與革新政治。叔文敗,宗元貶永州司馬。憲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與韓愈并稱“韓柳”,共倡古文運動,其文峭拔矯健。又工詩,風格清峭。有《柳河東集》。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