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止学·修身卷拼音版

止学·修身卷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2 22:19:07

全文注音

  • zhǐ
  • xué
  •  
  • ·
  • xiū
  • shēn
  • juàn
  •  
  • suí
  •  
  • wáng
  • tōng
  •  
  •  
  •  
  •  
  • rén
  • zβě
  •  
  • zβī
  • xiū
  •  
  • cái
  •  
  • rén
  • fēi
  • sβàn
  •  
  • yán
  • sβī
  •  
  • cβuò
  • wáng
  • fγi
  •  
  • xiǎo
  • cβǔ
  • róng
  •  
  • jié
  • kān
  • βuǐ
  •  
  • jìng
  • rén
  • jìng
  • xīn
  •  
  • zβī
  • βòu
  •  
  • cβéng
  • fēi
  • zβì
  •  
  • jūn
  • xínɡ
  • guǐ
  • dào
  •  
  • βuò
  • yóu
  • sβēng
  •  
  • xiǎo
  • rén
  • nán
  • sβγng
  •  
  • bàng
  • yán
  •  
  • qiáng
  • zβě
  • zòng
  •  
  • kān
  • yàn
  • yān
  •  
  • cβá
  •  
  • fēi
  • sβí
  • rén
  •  
  • sβí
  • ér
  • yòng
  •  
  • fēi
  •  

原文

止学·修身卷
[隋代]王通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相关推荐

王通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84—617
隋絳州龍門人,字仲淹。幼好學。仕隋為蜀郡司戶書佐。文帝仁壽間至長安上太平十二策。后知所謀不被用,乃歸河汾間以教授為業,受業者以千數,時稱“河汾門下”。薛收、房喬、李靖、魏徵等皆從受王佐之道。嘗仿《春秋》作《元經》(一作《六經》),又著《中說》(一稱《文中子》)。其言論不為儒者所稱,惟《中說》留于后世。卒,門人私謚“文中子”。

《大辞海》:王通(584—617)隋代教育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通化镇人。父王隆开皇初为国子博士。少时随父读书,后广师名儒。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举秀才。次年游长安,上隋文帝“太平十二策”陈述王道治国方略,未受重用。隐居河汾白牛溪著书授徒,屡征不就。以振兴儒道为己任,欲仿孔氏续修六经,著成《续诗》10卷、《续书》25卷、《礼论》10卷、《乐论》10卷、《元经》15卷、《易赞》10卷,后人称为《王氏六经》。弟子自远而至,往来受业者以千数,门下常数百,其中有后来唐初名臣。死后门人私谥为“文中子”。推崇周公孔子,以儒家王道为国家长治久安基础,指魏晋乱世全因与之背离。倡导王道之教,培养学道、信道、行道的君子。以王道存于“六经”,以之为教材,辅以《王氏六经》。是隋唐儒学重振先驱。弟子辑录平日答问之语,仿《论语》体例辑为《中说》十篇传世。著作皆佚。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618)隋代思想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隋文帝时,曾举秀才高第,任蜀郡司户司佐﹑蜀王侍读等职。蜀王杨秀被黜后,仁寿三年(603),王通又曾至长安,向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不被采用,遂东归乡里,居白牛溪,以著作讲学为业。唐代著名政治家房玄龄﹑杜如晦,文人薛收等皆出其门。隋恭帝义宁元年卒,门人私谥曰“文中子”。弟绩﹑孙勃皆为唐代著名作家。王通曾仿《春秋》例,述鲁哀公十四年获麟至北魏时事,作《元经》,今佚。又仿《孔子家语》﹑《法言》作《文中子·中说》(此书作者及真伪历来有争论,一说为杜淹所作)。《中说·事君篇》曾评论南北朝作家,对谢灵运﹑鲍照﹑谢朓﹑沈约﹑江淹﹑徐陵﹑庾信等均有不满,而独推崇颜延之﹑王俭与任昉。其《事君》﹑《天地》等篇中,均强调教化﹑美刺等儒家文学主张。据云王通到长安献策不被采用,东归时作《东征歌》一首,今存《乐府诗集》卷八十六,逯钦立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