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引〕古代文体,与序同,也称赠序。
〔关中〕潼关以西,今陕西境内。
〔风土〕社会环境与地理条件的总称。
〔质直〕质朴爽直。
〔尚义〕崇尚义气。
〔风声习气〕风教习俗。
〔慷慨〕意气激昂。指秦腔高亢而嘹亮。
〔秦汉之旧〕秦汉时的遗风。
〔游观〕游览。
〔有四方之志者〕有经略天下雄心的人。
〔侍先人官略阳〕先人指元好问继父元格。
〔略阳〕地名,今甘肃秦安东北。
〔秋试〕秋季举行的乡试,每三年一次。
〔纨绮(qǐ)气〕富贵人家子弟的习气。
〔纨绮〕丝织品,富家子弟用作衣料。
〔沉涵〕沉湎沉溺。
〔周汉都邑〕周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汉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蓝田〕今陕西蓝田,以产玉知名。
〔鄠(hù)〕今陕西户县。
〔杜〕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汉宣帝筑陵于此。
〔津津然〕高兴的样子。
〔颜〕额,引申为面容。
〔二三君〕指“秦中诸人”。
〔南山〕终南山。
〔一牛田〕一条牛所能耕种的土地。
〔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的田园。
〔举子〕参加考试的文人。
〔结夏课〕夏季邀集同辈,温习诗文,以备秋试。
〔为具〕整理饮食器具。
〔脱屣(xǐ)世事〕如同脱鞋一样摆脱世事。
〔胜概〕美丽的景物。
〔嵩前〕嵩山之前。金兴定二年(年),元好问移家河南登封,距嵩山不远。
〔矫首〕举头。
〔高赀(zī)华屋〕富足的钱财和华美的房屋。
〔造物者〕指上天。
〔靳(jìn)〕吝惜。
〔自放〕自我放逐。
〔方之外〕世外。
〔辋(wǎng)川〕水名,今陕西蓝田南,唐诗人王维于此筑别墅闲居,吟咏甚多。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90—1257》
金忻州秀容人,字裕之,號遺山。元德明子。七歲能詩。宣宗興定五年進士,歷內鄉令。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以著作為己任,收集金朝君臣言論遺事,為元人修《金史》所取資。所輯《中州集》,錄金二百四十九人詩詞,各附小傳以存史。為文備眾體,詩尤奇崛,且以身處金元之際,特多興亡之感。為一代宗匠。有《遺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