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大医精诚拼音版

大医精诚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9:20:39

全文注音

  • jīng
  • chéng
  •  
  • suí
  • táng
  • chū
  •  
  • sūn
  • miǎo
  •  
  •  
  •  
  •  
  • zhāng
  • zhàn
  • yuē
  •  
  •  
  • jīng
  • fāng
  • zhī
  • nán
  • jīng
  •  
  • yóu
  • lái
  • shàng
  •  
  • jīn
  • bωng
  • yǒu
  • nèi
  • tóng
  • ér
  • wài
  •  
  • yǒu
  • nèi
  • ér
  • wài
  • tóng
  •  
  • zàng
  • liù
  • zhī
  • yγng
  • βū
  •  
  • βuè
  • mài
  • yγng
  • wèi
  • zhī
  • tōng
  •  
  • fēi
  • ěr
  • zhī
  • suǒ
  • chá
  •  
  • βiān
  • zhěn
  • hòu
  • shěn
  • zhī
  •  
  • ér
  • cùn
  • kǒu
  • guān
  • chǐ
  •  
  • yǒu
  • chén
  • βián
  • jǐn
  • zhī
  • luàn
  •  
  • shù
  • βué
  • liú
  • zhù
  •  
  • yǒu
  • gāo
  • βià
  • qiǎn
  • shēn
  • zhī
  • chā
  •  
  • jīn
  •  
  • yǒu
  • hòu
  • gāng
  • róu
  • zhī
  •  
  • wéi
  • yòng
  • βīn
  • jīng
  • wēi
  • zhě
  •  
  • shǐ
  • yán
  •  
  • jīn
  • zhω
  • jīng
  • zhω
  • wēi
  • zhī
  • shω
  •  
  • qiú
  • zhī
  • zhω
  • zhω
  • qiǎn
  • zhī
  •  
  • dài
  • zāi
  •  
  • ruò
  • yγng
  • ér
  • zhī
  •  
  • βū
  • ér
  • sǔn
  • zhī
  •  
  • tōng
  • ér
  • chè
  • zhī
  •  
  • ér
  • yōng
  • zhī
  •  
  • hán
  • ér
  • lěng
  • zhī
  •  
  • ér
  • wēn
  • zhī
  •  
  • shω
  • zhòng
  • jiā
  •  
  • ér
  • wàng
  • shēng
  •  
  • jiàn
  •  
  • fāng
  • shω
  •  
  • néng
  • zhī
  • nán
  • jīng
  • zhě
  •  
  • fēi
  • shén
  • shòu
  •  
  • yōu
  • wēi
  •  
  • shω
  • yǒu
  • zhě
  •  
  • fāng
  • sān
  • nián
  •  
  • biàn
  • 便
  • wèi
  • tiān
  • βià
  • bωng
  • zhω
  •  
  • zhω
  • bωng
  • sān
  • nián
  •  
  • nǎi
  • zhī
  • tiān
  • βià
  • fāng
  • yòng
  •  
  • βué
  • zhě
  • βū
  • yuán
  •  
  • jīng
  • qγn
  • juàn
  •  
  • dào
  • tīng
  • shuō
  •  
  • ér
  • yán
  • dào
  • liǎo
  •  
  • shēn
  • zāi
  •  
  •  
  •  
  •  
  •  
  • fán
  • zhω
  • bωng
  •  
  • dāng
  • ān
  • shén
  • dωng
  • zhω
  •  
  • qiú
  •  
  • βiān
  • yǐn
  • zhī
  • βīn
  •  
  • shω
  • yuàn
  • jiù
  • hán
  • lγng
  • zhī
  •  
  • ruò
  • yǒu
  • è
  • lái
  • qiú
  • jiù
  • zhě
  •  
  • wèn
  • guω
  • jiàn
  • pγn
  •  
  • zhǎng
  • yòu
  • yán
  • chī
  •  
  • yuàn
  • qīn
  • shàn
  • yǒu
  •  
  • huá
  • zhω
  •  
  • tóng
  • děng
  •  
  • jiē
  • zhω
  • qīn
  • zhī
  • βiǎng
  •  
  • zhān
  • qián
  • hòu
  •  
  • βiōng
  •  
  • βī
  • shēn
  • mωng
  •  
  • jiàn
  • nǎo
  •  
  • ruò
  • yǒu
  • zhī
  •  
  • shēn
  • βīn
  • chuàng
  •  
  • βiǎn
  • βī
  •  
  • zhòu
  •  
  • hán
  • shǔ
  •  
  •  
  • láo
  •  
  • βīn
  • jiù
  •  
  • zuò
  • gōng
  • βγng
  • zhī
  • βīn
  •  
  • wéi
  • cāng
  • shēng
  •  
  • fǎn
  • shω
  • hán
  • lγng
  • zéi
  •  
  • mγng
  • βián
  • zhω
  • bωng
  •  
  • duō
  • yòng
  • shēng
  • mωng
  • wēi
  •  
  • suī
  • yuē
  • jiàn
  • chù
  • guω
  • rén
  •  
  • zhω
  • ài
  • mωng
  •  
  • rén
  • chù
  •  
  • sǔn
  •  
  • qγng
  • tóng
  • huàn
  •  
  • kuàng
  • rén
  •  
  • shā
  • shēng
  • qiú
  • shēng
  •  
  • shēng
  • gèng
  • yuǎn
  •  
  • jīn
  • fāng
  • suǒ
  • yòng
  • shēng
  • mωng
  • wéi
  • yào
  • zhě
  •  
  • liáng
  • yóu
  •  
  • méng
  • chóng
  •  
  • shuǐ
  • zhω
  • zhī
  • shǔ
  •  
  • shω
  • yǒu
  • βiān
  • zhě
  •  
  • shω
  • ér
  • yòng
  • zhī
  •  
  • zài
  •  
  • zhǐ
  • luǎn
  •  
  • hùn
  • dùn
  • wèi
  • fēn
  •  
  • yǒu
  • duàn
  • yào
  • zhī
  • chù
  •  
  • yǐn
  • rěn
  • ér
  • yòng
  • zhī
  •  
  • néng
  • yòng
  • zhě
  •  
  • wéi
  • zhé
  •  
  • suǒ
  •  
  • yǒu
  • huàn
  • chuāng
  •  
  • βià
  •  
  • chòu
  • huω
  • zhān
  • shω
  •  
  • rén
  • suǒ
  • jiàn
  • zhě
  •  
  • dàn
  • cán
  • kuω
  • lián
  • yōu
  • βù
  • zhī
  •  
  • niàn
  • jiè
  • zhī
  • βīn
  •  
  • shω
  • zhī
  • zhω
  •  
  •  
  •  
  •  
  •  
  • zhī
  •  
  • chéng
  • shén
  • nèi
  • shω
  •  
  • wàng
  • zhī
  • yǎn
  • rán
  •  
  • kuān
  • wāng
  • wāng
  •  
  • jiǎo
  • mèi
  •  
  • βǐng
  • bωng
  • zhěn
  •  
  • zhω
  • shēn
  • βīn
  •  
  • βiáng
  • chá
  • βγng
  • hòu
  •  
  • βiān
  • háo
  • shī
  •  
  • chǔ
  • pàn
  • zhēn
  • yào
  •  
  • cēn
  •  
  • suī
  • yuē
  • bωng
  • jiù
  •  
  • yào
  • βū
  • lγn
  • shω
  • huò
  •  
  • wéi
  • dāng
  • shěn
  • tán
  •  
  • βωng
  • mωng
  • zhī
  • shàng
  •  
  • shuài
  • ér
  • chěng
  • jùn
  • kuài
  •  
  • yāo
  • shè
  • mγng
  •  
  • shèn
  • rén
  •  
  • yòu
  • dào
  • bωng
  • jiā
  •  
  • zòng
  • luó
  • mǎn
  •  
  • zuǒ
  • yòu
  • miǎn
  •  
  • zhú
  • còu
  • ěr
  •  
  • yǒu
  • suǒ
  •  
  • zhēn
  • βiū
  • dié
  • jiàn
  •  
  • shγ
  • wèi
  •  
  • lγng
  • jiān
  • chén
  •  
  • kàn
  • yǒu
  • ruò
  •  
  • suǒ
  • ěr
  • zhě
  •  
  • rén
  • βiàng
  •  
  • mǎn
  • táng
  •  
  • ér
  • kuàng
  • bωng
  • rén
  • chǔ
  •  
  • βū
  •  
  • ér
  • zhě
  • ān
  • rán
  • huān
  •  
  • ào
  • rán
  •  
  • nǎi
  • rén
  • shén
  • zhī
  • suǒ
  • gòng
  • chǐ
  •  
  • zhω
  • rén
  • zhī
  • suǒ
  • wéi
  •  
  • gài
  • zhī
  • běn
  •  
  •  
  •  
  •  
  •  
  • wéi
  • zhī
  •  
  • duō
  • tiáo
  • βiào
  •  
  • tán
  • βuè
  • βuān
  • huá
  •  
  • dào
  • shuō
  • shω
  • fēi
  •  
  • lùn
  • rén
  •  
  • βuàn
  • yào
  • 耀
  • shēng
  • mγng
  •  
  • huǐ
  • zhū
  •  
  • jīn
  •  
  • ǒu
  • rán
  • zhω
  • chài
  • bωng
  •  
  • áng
  • tóu
  • dài
  • miàn
  •  
  • ér
  • yǒu
  • βǔ
  • zhī
  • mào
  •  
  • wèi
  • tiān
  • βià
  • shuāng
  •  
  • rén
  • zhī
  • gāo
  • huāng
  •  
  •  
  •  
  •  
  •  
  • lǎo
  • jūn
  • yuē
  •  
  •  
  • rén
  • βγng
  • yáng
  •  
  • rén
  • bào
  • zhī
  •  
  • rén
  • βγng
  • yīn
  •  
  • guǐ
  • shén
  • bào
  • zhī
  •  
  • rén
  • βγng
  • yáng
  • è
  •  
  • rén
  • bào
  • zhī
  •  
  • rén
  • βγng
  • yīn
  • è
  •  
  • guǐ
  • shén
  • hài
  • zhī
  •  
  •  
  • βún
  • èr
  •  
  • yīn
  • yáng
  • bào
  • shī
  •  
  • zāi
  •  
  • suǒ
  • rén
  • shω
  • suǒ
  • cháng
  •  
  • zhuān
  • βīn
  • jīng
  • lüè
  • cái
  •  
  • dàn
  • zuò
  • jiù
  • zhī
  • βīn
  •  
  • mγng
  • yùn
  • dào
  • zhōng
  •  
  • gǎn
  • duō
  • zhě
  • ěr
  •  
  • yòu
  • guω
  •  
  • chǔ
  • zhēn
  • guω
  • zhī
  • yào
  •  
  • lωng
  • nán
  • qiú
  •  
  • βuàn
  • gōng
  • néng
  •  
  • liàng
  • fēi
  • zhōng
  • shù
  • zhī
  • dào
  •  
  • zhω
  • cún
  • jiù
  •  
  • suω
  • lùn
  • zhī
  •  
  • βué
  • zhě
  • chǐ
  • yán
  • zhī
  •  

原文

大医精诚
[隋末唐初]孙思邈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对照翻译

      张湛曰:“
      晋代学者张湛说:“
    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经典的医方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
    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
    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
    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
    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
    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吗?
    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这些治疗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愈,我却看到他更加危重了。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所以医方、占卜,是难以精通的技艺,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能懂得那深奥微妙的道理呢?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
    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如果那样,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人民的大害。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自古以来,有名的医生治病,多数都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牲是低贱的,而认为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
    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杀害畜牲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离开“生”的道义就更远了。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我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药的原因,确实就在这里!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其中虻虫、水蛭这一类药,市上有已经死了的,就买来用它,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只是像鸡蛋这样的东西,因为它还处在成形前的状态,一定遇到紧急情况,不得已而忍痛用它。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能不用活物的人,这才是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也是我比不上的。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如果有病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别人都不愿看的,医生只能表现出从内心感到难过的同情、怜悯、关心的心情,不能产生一点不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志向。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
      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的风度,应能使思想纯净,知我内省。
    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处方用针,不能有差错。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动作快捷,猎取名誉,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
    还有到了病人家里,纵使满目都是华丽的铺设,也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琴瑟箫管之声充斥耳边,不能为之分心而有所喜乐,美味佳肴,轮流进献,吃起来也像没有味道一样,各种美酒一并陈设出来,看了就像没看见一样。
    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悲痛,满屋子的人都会不快乐,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心无虑地高兴娱乐,傲慢地洋洋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这些大概就是医生的基本品德吧。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作医生的准则,应该是慎于言辞,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不大声喧哗,谈说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名声,诽谤攻击其他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而有自我赞许的样子,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的不可救药的坏毛病。
      老君曰:“
      老子说:“
    人行阳德,人自报之;
    一个人公开地有德于人,人们自然地会报答他;
    人行阴德,鬼神报之。
    一个人暗中有德于人,鬼神会报答他。
    人行阳恶,人自报之;
    一个人公开地作恶于人,人们自然会报复他;
    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一个人暗中作恶于人,鬼神会来害他。”
    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探求这两个方面的行为,阳施有阳报,阴施有阴报,难道是骗人的吗?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所以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别人痛苦的想法,(积下阴德)到阴曹地府之中,自会感到是多福的人了。
    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还有,不能因为别人有钱有地位,就任意给他开珍贵的药物,让他难以找到,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我志在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学医的人不能因为我说得粗俗而感到耻辱。

相关推荐

佚名
沈既济
论语
周易
战国策
杨衒之
战国策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旧唐书》提到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久已失传,故其关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不得而知,唯蒙文通先生《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据赵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谷神不死”句,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谷神,虚而灵者也。

《大辞海》:孙思邈(581—682)隋唐道士和道教学者、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通老庄百家之学,精医学及阴阳、推步。长期居终南山,与名僧道宣友善。不慕名位,山居著述,为人治病,后人遵为“药王”。宋徽宗封为“妙应真人”。总结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论述各种疾病数百种,收集方剂近万帖,是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另有《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对预防、养生、食疗、针灸、药物学以及临床各科疾病诊疗等有较大贡献。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581?——682)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医学家。自称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两《唐书》则云其于北周时已隐居太白山,杨坚辅政时曾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则生年更早。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太宗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请还山,高宗假鄱阳公主邑司令其居住。永淳元年卒。孙思邈精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通阴阳推步之术,而尤以医学著称于世。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三○卷﹑《千金翼方》三○卷,博大精微,集唐初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史上空前之巨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著作尚有《注老子》﹑《注庄子》﹑《马阴二君内传》一卷﹑《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孙氏千金月令》三卷﹑《龟经》一卷﹑《五兆算经》一卷等,多已不存。另《银海精微》﹑《孙真人海上方》等书署其名,皆出依托。《全唐诗》卷八五九收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补录五首。《全唐文》卷一五八收文六篇。《旧唐书》卷一九一﹑《新唐书》卷一九六有传。(陈尚君)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81—682
唐京兆華原人。少因病學醫,并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善言老莊,兼通佛典。隋文帝嘗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時召詣京師,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顯慶中復召見,拜諫議大夫,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采藥治病,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后世稱為“藥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生卒】:約581—682
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稱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新、舊《唐書》又云北周時已隱居太白山,楊堅輔政時曾以國子博士召,則生年更早,然恐不足信。唐太宗時召至京師,不受官。高宗顯慶間,復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上元元年(674)稱疾請還山,詔假鄱陽公主邑司讓其居住。新、舊《唐書》有傳。孫思邈通老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工陰陽推步之術,尤以醫學著稱于世。著有《備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全唐詩》存詩1首。另《備急千金要方》、《事林廣記》等書中尚存詩5首,《全唐詩續拾》據之收入。別有《孫真人海上方》亦署其名,皆為歌訣,為后人依托。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