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骚,雨涔涔,长洲苑外荒居深。
门外流水流澶漫,河边古木鸣萧森。
夐无禽影,寂无人音。
端然拖愁坐,万感丛于心。
姑苏碧瓦十万户,中有楼台与歌舞。
寻常倚月复眠花,莫说斜风兼细雨。
应不知天地造化是何物,亦不知荣辱是何主。
吾囷长满是太平,吾乐不极是天生。
岂忧天下有大憝,四郊刁斗常铮铮。
官军扰人甚于贼,将臣怕死唯守城。
又岂复忧朝廷苦弛慢,中官转纵横。
李膺勾党即罹患,窦武忠谋又未行。
又岂忧文臣尽遭束高阁,文教从今日萧索。
若更无人稍近前,把笔到头同一恶。
可叹吴城城中人,无人与我交一言。
蓬蒿满径尘一榻,独此闵闵何其烦。
虽然小或可谋大,嫠妇之忧史尚存。
况我长怀丈夫志,今来流落沧溟涘。
有时惊事再咨嗟,因风因雨更憔悴。
只有闲横膝上琴,怨伤怨恨聊相寄。
伯牙海上感沧溟,何似今朝风雨思。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大辞海》:吴融(?—903)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公元889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诗多流连光景、酬答艳情之作,也有感怀时事者。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有《唐英歌诗》。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903)字子华,行大,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少力学,富有文藻。广明﹑中和间即享盛名,虽久困名场而同辈事之如先达。曾隐居润州茅山西,又徙居长洲(今江苏苏州)。龙纪元年登进士第,旋为韦昭度辟掌书记,随军讨蜀。累迁侍御史。乾宁二年,因事贬官,流寓荆南,依节度使成汭。次年冬,召为左补阙,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天复元年,昭宗复位,融撰诏书十余篇,顷刻即成,且简备精当,为昭宗所激赏,遂擢为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犯京师,昭宗避往凤翔,融扈从不及,流寓阌乡。三年,召为翰林学士,迁翰林承旨学士,卒。融诗文兼擅,亦留心翰墨,工行楷。与诗人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并为贯休《禅月集》作序。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个别诗篇如《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华清宫》等诗,亦能反映唐末战乱现实,讽刺时政。《废宅》一诗,亦寓意悠远,薛雪称之为“晚唐绝唱”(《一瓢诗话》)。辛文房称其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评云:“以文章工拙论之,则融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较(韩)偓为稍胜之焉。在天祐诸诗人中,闲远不及司空图,沉挚不及罗隐,繁富不及皮日休,奇闢不及周朴。然其余作者,实罕与雁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融诗集》四卷﹑《制诰》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唐英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则记《吴融赋集》五卷。今有汲古阁本《唐英歌诗》三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见卷六八四至卷六八七。《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九补其诗一句,《续拾》卷三六又补收三首一句。文一六篇,见《全唐文》卷八二○。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五﹑《北梦琐言》卷四﹑《新唐书》卷二○三本传﹑《宣和书谱》卷一○﹑《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九。(吴在庆)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