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杞子〕秦大夫。僖公三十年,秦穆公与郑人订立盟约以后,派杞子等三位大夫留守在郑国。
〔管〕钥匙。
〔蹇叔〕秦国元老。
〔无乃〕恐怕,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悖〕怨恨。
〔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是秦国的将领,即百里视(字孟明)西乞术白乙丙。
〔中寿〕六十岁左右,此时蹇叔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
〔木拱〕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殽〕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地势险要。
〔二陵〕指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五里。陵,大山。
〔夏后皋〕夏朝帝王,名皋,夏桀的祖父。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魯國人。左氏,名丘明,一說左丘氏,名明。傳為魯國史官。或謂與孔子同時。孔子曾稱贊他的為人。相傳他據《春秋》紀年集各國史料撰《左氏春秋》(即《左傳》)。又傳《國語》亦為其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