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洼然〕低深的样子。
〔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王羲之(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信然〕果真如此。
〔邪〕吗,同“耶”。
〔方〕当……时。
〔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岂有〕莫非。
〔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休〕停留。
〔书〕书法。
〔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盖〕大概,副词。
〔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致,取得。
〔天成〕天然生成。
〔及〕赶上。
〔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其〕指代墨池。
〔章〕通“彰”,显著。
〔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揭〕挂起,标出。
〔推〕推测。
〔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推〕推广。
〔学者〕求学的人。
〔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9—1083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占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為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游。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用為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謚文定。有《元豐類稿》。
《大辞海》: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尝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历知齐、沧等州,官至中书舍人。谥文定。曾为欧阳修、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诗存四百余首。有《元丰类稿》。另史书《隆平集》也题为其作。
《中国人名大词典》:(1019—1083)北宋文学家。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字子固。嘉祐进士。少以文章见赏于欧阳修。曾奉召编校史馆书籍,校定南齐﹑梁﹑陈三书,整理《国策》﹑《说苑》﹑《新序》,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后通判越州,知齐﹑襄等州,赈灾治疫,抑权豪,除民害。元丰间,入判三班院,加史馆修撰,典修国史。官终中书舍人。散文平易典重,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