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滕王阁〕旧址在江西新建县(今属南昌市)西章江门上,西临大江。
〔临观〕登临观赏。
〔三王所为序赋记〕指王勃王仲舒王绪曾为滕王阁分别做序赋记。
〔系官于朝〕指在朝廷中任职。
〔愿莫之遂〕即莫遂愿,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以言事斥守揭阳〕元和十四(年)年五月,唐宪宗自凤翔迎佛骨至京师,王公士庶奔走膜拜。韩愈上《论佛骨表》,竭力劝阻此事,由此触怒宪宗,贬潮州刺史。
〔揭阳〕地名,属广东潮州。
〔便道取疾〕走近便的道路以求快速到达。
〔天子进大号〕皇帝更封年号。
〔加恩区内〕指在天下施行恩赐。
〔区内〕疆土境域之内。
〔移刺袁州〕迁官做袁州刺史。
〔袁州〕故治在江西宜春境内。
〔属邑〕附属的州县。
〔躬诣(yì)大府〕亲自到大的郡府去。
〔大府〕指南昌,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所。
〔下执事〕指南昌府的属吏。
〔其处〕指滕王阁。
〔寄目〕谓观察。
〔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掌诏诰,侍从制敕,宣旨劳问,授纳诉讼文表等。
〔太原王公〕即王仲舒。
〔御史中丞〕御史台副官。掌纠察百官。按御史中丞为王仲舒兼官。
〔观察江南西道〕即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洪江饶虔(qián)吉信抚袁〕均为州名。
〔洪〕洪州,治今南昌;江〕江州,治今九江;饶〕饶州,治今饶阳;虔〕虔州,治今赣州;吉〕吉州,治今吉安;信〕信州,治今上饶;抚〕抚州,沿今抚州;袁〕袁州,治今宜春。以上八州皆在今江西地。
〔驿(yì)闻〕指在驿所听察。
〔馆人〕管理馆舍,接应宾客的人。
〔浃(jiā)和〕融洽和谐。
〔监军使〕朝廷派往各使所监察军事的官。一般由宦者担任。
〔邦伯〕州牧。
〔期(jī)月〕整年。
〔楹(yíng)〕门框。
〔桷(jué)〕屋椽。
〔漫漶(huàn)〕模糊不可辨别。
〔造观〕前去观赏。
〔元和十五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8—824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介弟。德宗貞元八年進士。幼孤,由嫂撫養。及長,盡通《六經》、百家學。工詩文,自成一家。經其指授,皆稱韓門弟子。董晉鎮宣武,辟為巡官。汴軍亂,依張建封,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憲宗元和中,歷遷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帝遣使迎佛骨入禁,愈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為京兆尹。卒謚文,世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