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六国论拼音版

六国论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13:38:44

全文注音

  • liù
  • guó
  • lùn
  •  
  • běi
  • sòng
  •  
  • zhé
  •  
  •  
  •  
  •  
  • cháng
  • liù
  • guó
  • shì
  • βiā
  • qiè
  • guài
  • tiān
  • xià
  • zhī
  • zhū
  • hóu
  • bèi
  • zhī
  • shí
  • bèi
  • zhī
  • zhòng
  • fèn
  • 西
  • xiàng
  • gōng
  • shān
  • 西
  • qiān
  • zhī
  • qín
  • ér
  • miǎn
  • wáng
  • cháng
  • wèi
  • zhī
  • shγn
  • yuǎn
  • wéi
  • yǒu
  • ān
  • zhī
  • βì
  • gài
  • wèi
  • cháng
  • βiù
  • dāng
  • shí
  • zhī
  • shì
  • huàn
  • zhī
  • shū
  • ér
  • βiàn
  • zhī
  • qiǎn
  • qiě
  • zhī
  • tiān
  • xià
  • zhī
  • shì
  •  
  •  
  •  
  •  
  • qín
  • zhī
  • suǒ
  • zhū
  • hóu
  • zhγng
  • tiān
  • xià
  • zhě
  • zài
  • chǔ
  • yān
  • zhào
  • ér
  • zài
  • hán
  • wèi
  • zhī
  • βiāo
  • zhū
  • hóu
  • zhī
  • suǒ
  • qín
  • zhγng
  • tiān
  • xià
  • zhě
  • zài
  • chǔ
  • yān
  • zhào
  • ér
  • zài
  • hán
  • wèi
  • zhī
  • qín
  • zhī
  • yǒu
  • hán
  • wèi
  • rén
  • zhī
  • yǒu
  • xīn
  • zhī
  • βí
  • hán
  • wèi
  • qín
  • zhī
  • chōng
  • ér
  • shān
  • dōng
  • zhī
  • zhū
  • hóu
  • tiān
  • xià
  • zhī
  • suǒ
  • zhòng
  • zhě
  • hán
  • wèi
  • zhě
  • fàn
  • βū
  • yòng
  • qín
  • ér
  • shōu
  • hán
  • shāng
  • yāng
  • yòng
  • qín
  • ér
  • shōu
  • wèi
  • zhāo
  • wáng
  • wèi
  • hán
  • wèi
  • zhī
  • xīn
  • ér
  • chū
  • bīng
  • gōng
  • zhī
  • gāng
  • shòu
  • 寿
  • ér
  • fàn
  • βū
  • wéi
  • yōu
  • rán
  • qín
  • zhī
  • suǒ
  • βì
  • zhě
  • βiàn
  •  
  •  
  •  
  •  
  • qín
  • zhī
  • yòng
  • bīng
  • yān
  • zhào
  • qín
  • zhī
  • wγi
  • shì
  • yuè
  • hán
  • guò
  • wèi
  • ér
  • gōng
  • rén
  • zhī
  • guó
  • yān
  • zhào
  • βù
  • zhī
  • qián
  • ér
  • hán
  • wèi
  • chéng
  • zhī
  • hòu
  • wγi
  • dào
  • ér
  • qín
  • zhī
  • gōng
  • yān
  • zhào
  • wèi
  • cháng
  • yǒu
  • hán
  • wèi
  • zhī
  • yōu
  • hán
  • wèi
  • zhī
  • qín
  • hán
  • wèi
  • zhū
  • hóu
  • zhī
  • zhàng
  • ér
  • shω
  • 使
  • qín
  • rén
  • chū
  • βiān
  • zhī
  • tiān
  • xià
  • zhī
  • shì
  • wěi
  • zhī
  • hán
  • wèi
  • dāng
  • qiáng
  • láng
  • zhī
  • qín
  • ān
  • zhé
  • ér
  • qín
  • zāi
  • hán
  • wèi
  • zhé
  • ér
  • qín
  • rán
  • hòu
  • qín
  • rén
  • tōng
  • bīng
  • dōng
  • zhū
  • hóu
  • ér
  • shω
  • 使
  • tiān
  • xià
  • piān
  • shòu
  • huò
  •  
  •  
  •  
  •  
  • hán
  • wèi
  • néng
  • dāng
  • qín
  • ér
  • tiān
  • xià
  • zhī
  • zhū
  • hóu
  • βiè
  • zhī
  • 西
  • hòu
  • hán
  • qīn
  • wèi
  • bìn
  • qín
  • qín
  • rén
  • gǎn
  • hán
  • wèi
  • kuī
  • chǔ
  • yān
  • zhào
  • zhī
  • guó
  • ér
  • chǔ
  • yān
  • zhào
  • zhī
  • guó
  • yīn
  • wán
  • βiān
  • shì
  • zhī
  • guó
  • zuǒ
  • dāng
  • kòu
  • zhī
  • hán
  • wèi
  • shω
  • 使
  • hán
  • wèi
  • dōng
  • zhī
  • yōu
  • ér
  • wèi
  • tiān
  • xià
  • chū
  • shγn
  • dāng
  • qín
  • bīng
  • èr
  • guó
  • wěi
  • qín
  • ér
  • guó
  • xiū
  • nèi
  • yīn
  • zhù
  • βí
  • ruò
  • yìng
  • qióng
  • qín
  • zhě
  • βiāng
  • wéi
  • zāi
  • zhī
  • chū
  • ér
  • nǎi
  • tān
  • βiāng
  • chǎng
  • chω
  • cùn
  • zhī
  • bèi
  • méng
  • bài
  • yuγ
  • xiāng
  • miè
  • qín
  • bīng
  • wèi
  • chū
  • ér
  • tiān
  • xià
  • zhū
  • hóu
  • kùn
  • zhì
  • qín
  • rén
  • guó
  • bγi
  • zāi

原文

六国论
[宋代]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势:大势、形势。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
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
塞:阻塞,挡住。
冲:要冲,军事要道。
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
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
乘:乘势攻击。
附:依附。
障:屏璋。
委:托付。
区区:小,少。
当:抵当。
折:损折。
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摈(bìn):排除。
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
出身:献身。
“以二国”三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
疆埸(yì):边界。
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
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
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相关推荐

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别名苏文定、苏颍滨、苏黄门、小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等行于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9—1112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蘇洵子,蘇軾弟。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復舉制科。初為商州軍事推官。神宗熙寧間,為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力陳青苗法不可行,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應天府簽書判官等職。元豐中,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哲宗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改右司諫,劾新黨蔡確、章惇等。累遷御史中丞,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紹圣中,落職知汝州,又責雷州安置。徽宗崇寧中,再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后復大中大夫致仕。卒謚文定。為文汪洋澹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兄合稱三蘇。有《欒城集》、《詩集傳》、《春秋集傳》等。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