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奡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谮〕〔书〕诬陷;中伤:谮言。《现代汉语词典》
〔谗邪〕①谗言邪说。《汉书·刘向传》:“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②说谗言害人的恶人。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大辞海》
〔风谏〕用含蓄委婉的言辞规劝尊长。〔证〕《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古代汉语词典》
〔谗佞〕谗邪奸佞之人。〔例〕如:近忠良,绝谗佞。《现代汉语大词典》
〔宓妃〕【宓?妃】傳説中的洛水女神。楚辭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史記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索隱引如淳:“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爲洛水之神。宓,音服。”漢書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作“虙妃”。參見“洛神”。《辞源》
〔宓妃〕【宓?妃】傳説中的洛水女神。楚辭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史記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索隱引如淳:“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爲洛水之神。宓,音服。”漢書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作“虙妃”。參見“洛神”。《辞源》
王逸,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参加编修《东观汉纪》,尤擅长文学,所著赋、诔、书、论及杂文21篇,又做《汉诗》123篇,后人将其整理成集,名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辞章句》一种完整地流传下来了。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大辞海》: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东汉学者﹑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元初(114—119)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著《楚辞章句》,《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今本十七卷。前十六卷收屈原﹑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之作,本刘向所辑。第十七卷为逸所作《九叹》,盖逸作注时增入。《后汉书·文苑》本传谓:“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隋书·经籍志》谓梁有《王逸集》二卷,录一卷,亡。今存文二十一篇,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然严辑王逸文,有《楚辞章句序》及各篇前言,则逸文盖已多亡佚。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人名大词典》:东汉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字叔师。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