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新城〕今属浙江富阳。
〔北山〕官山,在新城北。
〔去〕距离。
〔骑行〕骑马而行。
〔石齿〕指路面有突出的齿状碎石。
〔盖〕车盖。盖柄弯曲,故形容曲松。
〔幢(chuáng)〕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
〔虬(qiú)〕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形容盘曲的松树。
〔沮洳(rù)〕低湿的地方。
〔伏见〕指泉流忽隐忽现。
〔锵(qiāng)然〕象声词。
〔蜿(wān)蜒(yán)〕曲折绵长的样子。
〔大螈(yuán)〕即蝮蛇。
〔鸲(qú)鹆(yù)〕即八哥。
〔喙(huì)〕鸟嘴。
〔磔(zhé)然〕鸟呜声。
〔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
〔石嘴〕石角。
〔篁(huáng)筱(xiǎo)〕竹。
〔布袍蹑(niè)履(lǚ)〕穿着袍子鞋子。
〔栏楯(shǔn)〕栅栏。直为栏,横为楯。
〔如蜗鼠缭绕〕像蜗牛老鼠那样弯曲而行。
〔相值〕相对。
〔铎(duó)〕大铃。
〔二三子〕同行的几位朋友。
〔且〕将。
〔于时〕时值。
〔光大〕指的是星既亮且大。
〔适〕正,刚。
〔摩戛(jiá)〕摩擦相击。
〔棕(zōng)〕棕榈。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离立突鬓(bìn)〕两两并立鬓发怒张的样子。
〔魄(pò)动〕心惊。
〔迟(zhì)明〕将近天明。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3—1110
宋濟州巨野人,字無咎,號濟北,自號歸來子。晁端友子。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十七歲隨父至杭州,著《七述》以謁蘇軾,軾自嘆不如,由是知名。哲宗元祐初為太學正,累遷著作佐郎。紹圣初坐元祐黨籍,謫監處州、信州酒稅。徽宗朝,歷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密、果州,主管鴻慶宮。大觀末出黨籍,知達州、泗州。工書畫、詩詞,文章凌麗奇卓,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琴趣外篇》。
《全宋詩:》晁補之(一○五三~一一一○),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調澶州司戶參軍。召試學官,除北京國子監教授,遷太學正。哲宗元祐初,召試學士院,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遷知齊州。與黄庭堅等並稱蘇門四學士。紹聖元年(一○九四),坐黨籍累貶監信州酒稅。徽宗即位,召爲著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寧間黨論復起,奉祠祿居家,葺歸來園,慕晉陶潛爲人。大觀四年起知達州,改泗州,卒於任,年五十八。有《雞肋集》七十卷。事見《柯山集拾遺》卷一二《晁無咎墓誌銘》,《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晁補之詩,以明崇禎詩瘦閣仿宋刊本(藏北京圖書館)爲底本。校以明光澤堂抄本(簡稱光本,藏北京圖書館)、涵芬樓藏明藍格抄本(簡稱涵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词学图录:》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
《大辞海》: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十余岁即受苏轼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散文流畅,其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词作俊迈爽朗,颇近苏轼。诗委婉高古,于《楚辞》颇多心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