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贲〕(ben锛)卫国人,当时著名的勇士。
〔告子〕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生平事迹不详。他曾与墨子辩论政治问题,与孟子辩论人性问题。《墨子·公孟篇》和《孟子》中的《公孙丑》《告子》等篇保存了他的某些言论片断。后世对告子的了解,主要通过《孟子》书中有关告子言论的记载。
〔北宫黝〕齐国人,传说是一名刺客。
〔挠〕(no劳)《国语·晋语》〕“抑挠志以从君。”《战国策·魏策》“秦王色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坚毅不挠。”这里用为屈服之意。不肤挠〕肌肤被刺破而不屈服。
〔褐〕(he贺)《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者衣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最早用葛兽毛,后通常指大麻兽毛的粗加工品,古时贫贱人穿。褐宽博〕指穿粗布制的宽大衣服的人,实指卑贱之人。
〔严〕《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这里用为尊敬之意。
〔孟施舍〕人名。传说是一勇士。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少孔子四十四岁。
〔子襄〕曾子的学生。
〔至〕《易·井·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谲井;羸其瓶,凶。”《诗·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见则把臂入林,款礼颇至。”章炳麟《文始》“《诗传》曰‘周,至也。’《说文》周训密,此尤今言周到,至亦有密意。”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暴〕《礼记》“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这里用为糟蹋损害之意。
〔慊〕(qin欠)《礼记·坊记》“贵不慊于上。”《淮南子·齐俗》“衣若县衰而意不慊。”这里用为满足之意。
〔病〕《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礼记·乐记》“对曰‘病不得其众也。’”郑玄注〕“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荀子·正论》“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广韵·映韵》“病,忧也。”这里用为忧虑担心之意。
〔诐〕(bi币)《楚辞·刘向·离世》“不从俗而诐行兮。”这里用为偏颇,不正之意。
〔宰我〕孔子的学生,姓宰我,名予,字子我。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以“言语”著称。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也作子赣,亦称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
〔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七岁。以德行著称。
〔闵子〕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十五岁。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以孝行著称于世。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春秋末吴国人。少孔子四十五岁。与子夏子张并为孔门晚期著名弟子。
〔子张〕姓颛(zhun)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
〔伯夷〕殷朝末年殷诸侯国孤竹君的儿子。
〔伊尹〕尹是官名。传说伊尹出身奴隶,生于伊水边,原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商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据《韩非子·难言》载,伊尹曾对汤“七十说而不受”,可见耐心陈说之情形。后伊尹受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在商汤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后,汤之孙太甲继位,商朝实权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里。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商汤之法制德行,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摄行政当国。太甲居桐三年,悔过自新,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今佚),并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有若〕孔子晚年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三岁。
〔汙〕(wu污)这里用为贪官污吏的污之意,亦用为卑劣之意。
〔尧〕《论语·雍也》〕“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用指为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垤〕(die迭)《诗·豳风·东山》“鹳鸣于垤。”《方言》十一“蚍蜉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宋黄庭坚《次韵子瞻赠王定国》“百年炊未熟,一垤蚁追奔。”这里用为小土堆之意。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