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自以为与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龟欺也。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釐而六城拔矣;至阳城,秦拔鄴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臣故曰:赵龟虽无远见于燕,且宜近见于秦。秦以其大吉,辟地有实,救燕有有名。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又非秦龟神而赵龟欺也。初时者,魏数年东乡攻尽陶、卫,数年西乡以失其国,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非数年在东也。故曰:龟筴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荆恭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恭王伤。酣战,而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友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子反曰:去之,此酒也。竖谷阳曰:非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恭王欲复战而谋事,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恭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所恃者司马,司马又如此,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罢师而去之,斩子反以为大戮。故曰:竖谷阳之进酒也,非以端恶子反也,实心以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而已矣。此行小忠而贼大忠者也。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若使小忠主法,则必将赦罪,赦罪以相爱,是与下安矣,然而妨害于治民者也。
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当赵之方明《国律》、从大军之时,人众兵强,辟地齐、燕;及《国律》满,用者弱,而国日削矣。当燕之方明《奉法》、审官断之时,东县齐国,南尽中山之地;及《奉法》已亡,官断不用,左右交争,论从其下,则兵弱而地削,国制于邻敌矣。故曰: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弱如是其明矣,而世主弗为,国亡宜矣。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夫舍常法而从私意,则臣下饰于智能;臣下饰于智能,则法禁不立矣。是亡意之道行,治国之道废也。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故智能单道,不可传于人。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释法禁而听请谒群臣卖官于上,取赏于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群臣。故民无尽力事主之心,而务为交于上。民好上交,则货财上流,而巧说者用。若是,则有功者愈少。奸臣愈进而材臣退,则主惑而不知所行,民聚而不知所道。此废法禁、后功劳、举名誉、听请谒之失也。凡败法之人,必设诈托物以来亲,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人臣贤佐之所以侵也。故人臣称伊尹、管仲之功,则背法饰智有资;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则疾强谏有辞。夫上称贤明,不称暴乱,不可以取类,若是者禁。君子立法以为是也,今人臣多立其私智以法为非者,是邪以智,过法立智。如是者禁,主之道也。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釐〕11釐《説文》:“釐,家福也。从里,??聲。”〔段玉裁〕注:“釐字从里,里者,家居也。故〔許〕釋為家福。”〔徐灝〕箋:“〔許〕訓釐為福者,緣受釐之字通作禧故云爾。”按:古人以为子孙茂盛则多福,故《牆盤》又从子。“釐”,今字用“厘”。(一)lí 《廣韻》里之切,平之來。之部。(1)治理;处理。《廣韻·之韻》:“釐,理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釐,本義當為治邑理邑為釐,猶治玉為理也。”《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孔〕傳:“釐,治;工,官。”《詩·周頌·臣工》:“王釐爾成。”〔鄭玄〕箋:“釐,理也。”《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六年》:“命太子總釐庶政。”〔胡三省〕注:“釐,治也。”(2)改变;改正。《後漢書·梁統傳》:“議者以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務,施行日久,豈一朝所釐。”〔李賢〕注:“釐,猶改也。”《梁書·賀琛傳》:“今若釐其風而正其失,易於反掌。”〔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湖廣下·承天府》:“顧審編未盡當,則宿弊未盡釐。”(3)分,分开。〔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五:“(〔宋神宗〕)乃詔釐其事大小。大事,三省與樞密同議進呈……小事,樞密院獨取旨。”〔明〕〔陶宗儀〕《輟耕録》卷二十五:“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釐而二之。”〔清〕〔厲鶚〕《宋詩紀事序》:“暇日釐為百卷,目曰《宋詩紀事》。”(4)道理,事物的条理。《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則百工伊凝,庶績咸喜,荷天衢,提地釐,斯天下之上則已,庶可試哉!”〔李善〕注:“上荷天道,而下提地理,言則而効之。”〔吕向〕注:“釐,理也。”(5)贪。《方言》卷十三:“釐,貪也。”〔錢繹〕箋疏:“釐,婪聲之轉。婪之轉為釐,猶釐之轉為孿也。”(6)厘金的略称。旧时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商品通过税叫“釐金”,或称“釐捐”,简称“釐”。〔清〕〔薛福成〕《應詔陳言疏》:“不得已而設局抽釐,酌取商賈之贏餘。”《清史稿·婁春蕃傳》:“〔長蘆〕鹽商,久困增釐。”(7)量词。1。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史記·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毫)釐,差以千里。’”〔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此論正在於毫釐分寸處較得失。”2。重量单位。两的千分之一;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飯是二釐(銀子)一碗,葷菜一分,素的一半。”3。地积单位。亩的百分之一。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亩。《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當中尚田一畝三分五釐。”4。利率。年利一厘为本金的百分之一;月利一厘为本金的千分之一。(8)微小。《宋書·恩倖傳·徐爰》:“自少及長,奉公在事,釐毫蔑聞。”(9)通“嫠”。寡妇。〔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釐,叚借為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嫠也何害,先夫當之矣”〔唐〕〔陸德明〕釋文:“嫠,本又作釐。”《孔子家語·好生》:“〔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釐婦亦獨處一室。”〔王肅〕注:“釐,寡婦也。”〔晋〕〔張協〕《七命》:“煢釐為之擗摽,孀老為之嗚咽。”〔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昭儀尼寺》:“高軒斗升者,盡是閹官之釐婦。”(10)〔春秋〕〔楚〕邑名。故址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左傳·成公十七年》:“〔舒〕〔庸〕人以〔楚〕師之敗也,道〔吴〕人圍〔巢〕,伐〔駕〕,圍〔釐〕、〔虺〕。”〔杜預〕注:“〔巢〕、〔駕〕、〔釐〕、〔虺〕,〔楚〕四邑。”〔劉文淇〕疏證:“〔釐〕,〔春秋〕〔楚〕地,在〔廬州府〕〔無為州〕境。”(二)xǐ(又读xī) 《集韻》虚其切,平之曉。之部。(1)幸福,吉祥。《説文·里部》:“釐,家福也。”〔朱駿聲〕通訓定聲:“〔許〕以字从里,故曰家福。愚按:福者禧字之訓。古多借釐為禧。”《史記·孝文本紀》:“今吾聞祠官祝釐,皆歸福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司馬貞〕索隱:“(釐)音禧,福也。”〔南朝〕〔宋〕〔顔延之〕《宋郊祀歌》之二:“告成大報,受釐元神。”〔唐〕〔柳宗元〕《天對》:“民父有釐,嗟以美之。”(2)胙,祭祀用的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裴駰〕集解引〔徐廣〕曰:“(釐)祭祀福胙也。”〔司馬貞〕索隱引〔應劭〕云:“釐,祭餘肉也。音僖。”(三)lái 《集韻》郎才切,平咍來。之部。同“萊”。1。草名,即“蔓華”,亦名“蒙華”。《爾雅·釋草》:“釐,蔓華。”〔郝懿行〕義疏:“釐,《説文》作萊,云蔓華也。萊與釐古同聲。”2。除草。《集韻·咍韻》:“釐,除艸也。通作萊。”3。古国名。在今〔山东省〕〔龙口市〕东南。《字彙補·里部》:“釐,與萊同。《戰國策》〔齊〕伐〔釐〕、〔莒〕。”(四)tāi 《集韻》湯來切,平咍透。同“邰”。古地名。《集韻·咍韻》:“邰,《説文》:‘〔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周棄〕外家國,〔右扶風〕〔斄縣〕是也。’引《詩》‘有〔邰〕家室’。或作斄、釐。”(五)lài 《集韻》落蓋切,去泰來。之部。通“賚”。赐,予。《集韻·泰韻》:“賚,《説文》‘賜也’。引《周書》‘賚尒秬鬯’。或作釐。”《詩·大雅·既醉》:“其僕維何?釐爾女士。”〔毛〕傳:“釐,予也。”〔馬瑞辰〕通釋:“釐與賚雙聲,釐即賚之叚借,故訓為予。”又《大雅·江漢》:“釐爾圭瓚,秬鬯一卣。”〔毛〕傳:“釐,賜也。”《汉语大字典》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大辞海》: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多次上书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以明志。受到秦王政重视,迫使韩王遣之入秦。旋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学说则成为秦国政治实践指导。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主张“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赏厚而信,刑重而必”(《韩非子·定法》)。称法的制定,应“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韩非子·难三》);法的施行,应“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综合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发展荀子哲学思想,以“道”为事物运动普遍规律,“理”为事物运动特殊规律,提出“缘道理以从事”(《韩非子·解老》)。主张用“参验”方法来验证人的认识。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强调对立面不可调和,提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韩非子·显学》)。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人不免于利欲之心,人际关系是利益和利害关系,提出教育中须把握的原则是:不能指望人会自觉为善,却可以做到使人不为恶;强调严厉的教育,不相信道德和情感的作用,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出于统一思想和意志的需要,提出禁“二心私学”(《韩非子·诡使》),视儒墨各家私学为“愚诬之学,杂反之辞”(《韩非子·显学》),一律置于被禁绝之列。普通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也不予认可,代之以“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教育内容为知法守法,安心耕战;实现教育的手段则在于官府和官吏。著作有《韩非子》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