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将〕将要。
〔朝〕朝见。
〔使〕派遣。
〔如就见〕前来相见。
〔寒疾〕因受寒而患病。
〔风〕吹风。
〔朝将视朝〕明天早晨将要上朝。
〔不识〕不知道。
〔造朝〕到朝廷去。
〔明日〕第二天。
〔吊〕慰问。
〔东郭氏〕齐国的大夫。
〔辞以病〕因为有病而推辞。
〔或者〕或许。
〔疾〕患病。
〔愈〕痊愈,病好。
〔如之何〕怎么能。
〔孟仲子〕可能是孟子的兄弟。
〔有王命〕接到君王的命令。
〔采薪之忧〕原指因为有病而不能上山砍柴,后指有病。
〔小〕稍微。
〔趋〕尽快。
〔能至否〕能否到朝廷。
〔数人〕几个人。
〔要于路〕在路上拦截。
〔必〕一定。
〔无归〕不要回家。
〔之〕同“至”。
〔景丑氏〕齐国大夫。
〔宿〕住宿。
〔景子〕指景丑氏。
〔内〕指家庭之中。
〔外〕指家庭之外。
〔大伦〕最重要的伦常秩序。
〔主恩〕以恩德为主。恩,重在父母生育子女之大恩。
〔主敬〕以诚敬为主。
〔子〕此指孟子。
〔所以敬王〕对君主敬意的体现。
〔恶〕表示惊叹。
〔是〕这。
〔齐人〕齐国人。
〔以〕根据。
〔以仁义为不美〕认为仁义不好。
〔是〕这个人。
〔云尔〕罢了。
〔莫大乎是〕没有比此更大的。
〔以〕用来。
〔陈〕陈述。
〔于〕在。
〔莫如我〕没有人像我一样。
〔非此之谓〕不是说这个方面。
〔礼曰〕从礼仪上来说。
〔无诺〕不要只答应而不马上去做。
〔俟驾〕等待着把车驾好。
〔固〕本来。
〔将朝〕将要去朝见。
〔闻王命〕听到了君主的命令。
〔遂不果〕最终没有去朝见。
〔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被人们认为跟礼仪规范好像不相似的样子是必然的。
〔岂谓是与〕怎么能说这就是对的呢。与,通“欤”。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
〔晋楚〕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
〔及〕赶上。
〔彼〕他们,指晋楚。
〔以〕凭借。爵〕爵位。
〔慊〕不满。
〔夫〕发语词。
〔岂不义而曾子言之〕难道这样不合道义的说法却会由曾子说出来。
〔是〕这。
〔或〕或许。
〔一道〕一种道理。
〔达尊三〕可以通用的受尊敬者有三类。
〔爵一〕有爵位的人是一类。
〔齿〕年寿高。
〔莫如爵〕没有比爵位更可重要的。
〔乡党〕乡野和群体之中。
〔辅世长民〕辅助世人做庶民的官长。
〔恶〕怎能。
〔其一〕其中一类。
〔以〕而,却。
〔慢〕怠慢。
〔其二〕其他两类。
〔大有为〕有大作为。
〔必〕一定。
〔不召之臣〕应该前去就教而不应随意召唤的臣子。
〔欲〕想要。
〔有谋〕有所谋划。
〔则〕就。
〔就〕接近。
〔其尊德乐道〕他要尊重有德之人,乐于遵循道义。
〔如是〕如此。
〔汤〕商朝圣王。
〔伊尹〕商朝贤德的宰相。
〔学焉〕向他拜师学习。
〔臣之〕任用他。
〔王〕成为圣王。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宰相。
〔地丑德齐〕各国土地多少相类似,道德程度差不多。
〔莫能相尚〕没有人能超过其他国家。尚,同“上”。
〔无他〕没有别的原因。
〔好〕喜欢。
〔臣其所教〕任用那些听从自己教诲的人。
〔其所受教〕使自己可以得到教诲的人。
〔且犹〕尚且。
〔况〕何况。
〔不为管仲者〕不想做管仲那样人的人。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