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一作“邵”。弭
〔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指责,公开的批评,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塞。
〔壅堵塞。
〔溃〕水冲破堤坝。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开导。
〔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公卿〕三公九卿。
〔至于〕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瞽
〔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师箴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瞍赋〕盲人吟诵讽谏之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曚诵〕盲人诵读讽谏文辞。曚,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百工〕百官。
〔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
〔尽规〕尽力规劝。
〔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耆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
〔而〕转折连词,但是。
〔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
〔善败,治乱〕于是,从这里面。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
〔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这是增多衣食财物的办法。所以,用来……的方法。
〔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阜,丰富,增多。
〔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其与能几何〕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
〔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乃流王于彘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
〔乃〕终于,副词。
〔流〕流放,放逐。
〔于〕到,介词。
〔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魯國人。左氏,名丘明,一說左丘氏,名明。傳為魯國史官。或謂與孔子同時。孔子曾稱贊他的為人。相傳他據《春秋》紀年集各國史料撰《左氏春秋》(即《左傳》)。又傳《國語》亦為其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