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秦〕指秦二世胡亥。
〔楚〕指西楚霸王项羽。
〔表〕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它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史记》中的表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变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记述,把当时发生的大事列为月表。
〔太史公〕
〔司马迁自称。因司马迁曾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作难〕作乱;造反。
〔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虐戾〕
〔残暴,凶狠。项氏〕这里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和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践〕
〔登上,踏上。祚〕通“阼”,帝位。
〔三嬗〕
〔三次更替。指陈涉项氏汉高祖嬗,通“禅”。更替,变迁。生民以来〕谓有人类以来,即有史以来。
〔斯〕这,这样。
〔亟〕急切,急速。
〔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洽〕
〔融洽,悦服。摄行〕代理。
〔汤〕
〔即商汤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发,西伯姬昌之子。诛杀商纣,建立周朝。
〔契〕帝喾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朝的始祖。
〔后稷〕虞舜时农官名。弃掌管其事,因亦称弃为后稷,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又名河阳渡。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
〔《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放弑〕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
〔襄公〕
〔秦襄公,周平王东迁时始列为诸侯。章〕显著,显赫。
〔文缪〕秦文公缪公,春秋时候秦国两个国君。缪,一作“穆”。
〔献孝〕秦献公孝公,战国时期秦国两个国君。
〔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
〔并〕兼并。
〔冠带之伦〕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一说,比喻习于礼教的人民,别于夷狄而言。
〔彼〕
〔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兵革不休以有诸侯〕
〔这是一个表示前果后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以,因。堕〕毁坏。
〔销〕溶化;锋〕刀刃。
〔镝〕箭头。
〔维〕同“惟”。度量,计算。
〔闾巷〕
〔里巷。合从〕即“合纵”,谓联合各路军队。
〔轶〕胜过。
〔三代〕谓夏商周三代。
〔乡〕
〔通“向”。从前。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为”后省宾语“之”(代贤者)。难,谓困难。耳,而已,罢了。
〔无土不王〕这里用的是一句古语。
〔“此乃……乎?”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吧?”疑问句。传〕谓书籍记载。
〔“岂非……哉?”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反诘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非……孰能……者乎?”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谁能……的呢?”反诘句。〕〕〕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