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五帝本纪赞拼音版

五帝本纪赞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6 23:27:10

全文注音

  • běn
  • zàn
  • shǐ
  •  
  •  
  •  
  •  
  • tài
  • shǐ
  • ɡōnɡ
  • yuē
  •  
  • xué
  • zhě
  • βuō
  • chēng
  • βì
  •  
  • shàng
  •  
  • rán
  •  
  • shàng
  • shū
  •  
  • βú
  • zǎi
  • yáo
  • lái
  •  
  • ér
  • bǎi
  • jiγ
  • yán
  • huáng
  • βì
  •  
  • wén
  • xùn
  •  
  • jìn
  • shēn
  • xiγn
  • shēng
  • nán
  • yán
  • zhī
  •  
  • kǒng
  • suǒ
  • chuán
  •  
  • zǎi
  • wèn
  • βì
  • βé
  •  
  •  
  • βì
  • xìng
  •  
  •  
  • zhě
  • huω
  • chuán
  •  
  • cháng
  • 西
  • zhì
  • kōng
  • tóng
  •  
  • běi
  • guω
  • zhuō
  • 涿
  • 鹿
  •  
  • βōnɡ
  • jiàn
  • hǎi
  •  
  • nán
  • jiγng
  • huái
  •  
  • zhì
  • zhǎng
  • lǎo
  • jiē
  • wǎng
  • wǎng
  • chēng
  • huáng
  • βì
  •  
  • yáo
  •  
  • shùn
  • zhī
  • chù
  •  
  • fēnɡ
  • jiào
  • shū
  • yγn
  •  
  • zǒng
  • zhī
  •  
  • wén
  • zhě
  • jìn
  • shì
  •  
  • guγn
  •  
  • chūn
  • qiū
  •  
  •  
  • ɡuó
  •  
  •  
  • míng
  •  
  • βì
  • βé
  •  
  •  
  • βì
  • xìng
  •  
  • zhγng
  •  
  • βì
  • shēn
  • kǎo
  •  
  • suǒ
  • biǎo
  • xiàn
  • jiē
  •  
  • shū
  • quē
  • yǒu
  • jiγn
  •  
  • nǎi
  • shí
  • shí
  • jiàn
  • shuō
  •  
  • fēi
  • hào
  • xué
  • shēn
  •  
  • xīn
  • zhī
  •  
  • nán
  • wéi
  • qiǎn
  • jiàn
  • guǎ
  • wén
  • βào
  •  
  • bìng
  • lùn
  •  
  • yán
  • yóu
  • zhě
  •  
  • zhù
  • wéi
  • běn
  • shū
  • shǒu
  •  

原文

五帝本纪赞
[西汉]史记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对照翻译

      太史公曰:
      太史公司马迁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
    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注释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尚〕久远。
〔《尚书》是一部奴隶制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主要记载商周帝王的言论与文告,同时也有东周战国时代人根据传说编造的虞夏史事的记载。从汉代起也称为《书经》。
〔雅驯〕正确可信。雅,正确。驯,通“训”。这里是说得通合理的意思。
〔荐绅先生〕这里指有地位的人。荐绅,即搢绅,又作缙绅。古代官员上朝时把手里拿着的手板(笏)插在腰带上,称为“搢绅”。搢,插。绅,腰带。先生,长者。
〔《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是《大戴礼》和《孔子家语》中的篇名,有些儒者认为不是圣人之言,不可信,因而不传学。
〔或〕有的人。
〔空峒〕山名,也写作“崆峒”,在今甘肃平凉西。传说黄帝曾到过这里。
〔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山侧有涿鹿城,传说黄帝尧舜都曾在这里建都。
〔渐〕入,这里是“到”的意思。
〔长老〕年长的人。
〔古文〕指《尚书》《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用上古文字写成的古籍。
〔予〕我。
〔《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国别史。
〔章〕明。
〔顾〕但。
〔弟〕通“第”。只是。
〔见〕通“现”。
〔有间〕指年月长。
〔轶〕通“佚”。散失。
〔著为本纪书首〕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史记》全书的开头。

相关推荐

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原名《太史公书》。通史著作。西汉司马迁著。一百三十卷。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全面记叙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史学思想、编纂体例对后代史学家有深远影响。不仅为后代史籍之楷模,在文学上,亦为我国纪传文学鼻祖。人物描写极为成功,尤擅长于冲突中展示人物丰富、鲜明的性格,情感充沛。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