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贞元十八年春,韩愈为四门博士。国子,即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下分七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四门博士,即四门馆教授。将仕郎,官阶,唐属从九品。守,任的意思。
〔负〕仗侍。
〔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
〔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
〔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
〔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
〔是二人〕这两种人。
〔相须〕相待。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
〔援〕攀援。
〔推〕推举。殷多盛。这里引申作密切解。
〔相遇〕互相遇合。
〔负〕仗恃。
〔谄〕讨好。
〔顾〕照顾关怀。
〔戚戚〕忧虑的样子。
〔赫赫〕威显的样子。
〔干之〕求他。干,干谒。
〔闻于人〕听说。
〔侧闻〕从旁边听说,表示谦恭。
〔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工作讲求实际。
〔卷舒〕卷缩舒展,这里是进退的意思。
〔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
〔唯其所用〕只在您来使用。其,你,第二人称。
〔遇知〕受到赏识。
〔获礼〕得到尊敬。
〔恒〕平常,普通。隗,郭隗,战国时燕国人。
〔燕昭王招贤纳士,欲报齐国之仇,往见郭隗,郭隗说〕“今王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刍〕读音,喂牲口的草。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8—824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介弟。德宗貞元八年進士。幼孤,由嫂撫養。及長,盡通《六經》、百家學。工詩文,自成一家。經其指授,皆稱韓門弟子。董晉鎮宣武,辟為巡官。汴軍亂,依張建封,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憲宗元和中,歷遷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帝遣使迎佛骨入禁,愈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為京兆尹。卒謚文,世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