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香山之额,是谓万安山,刹庵绮错之中,有寺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者,翠岩也。门有渠,天雨则飞流自山颠来,岩吼石击,涛奔雷震,直走原麓,洞骇心目。刹后石路百级,有禅院,四周皆茂树。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无风而涛。好鸟和鸣于疏林中,隐隐见都城九衢,宫观栉比。万岁山及白塔寺,了了可指。其郊之林烟水色,山径柳堤,及近之峰峦叠秀,楼阁流丹,则固皆几席间物。出门,即为登眺;入门,即就枕簟。虽夜色远来,犹可不废览瞩。有泉甚清,可煮茗,遂宿焉。风起,松柏怒号,震撼冲击。枕上闻其声,如在扬子舟中,驾风帆破白头浪也。予遂定计,九夏居此,以避长安尘矣。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称“三袁”。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十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其在文风上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写得较清新。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杮录》(《袁小修日记》)20卷。
《大辞海》:袁中道(1570—1623)明文学家。字小修,号凫隐,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徽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早年声援宏道,参与创立“公安派”以矫王世贞、李攀龙模拟之弊;晚年继兄宏道为“公安派”主将,进而主张“本之以性灵,裁之以法律”。有《珂雪斋近集》、《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等。今人合编为《珂雪斋集》。
《辞源》:【袁中道】公元1570—1624年。明湖廣公安人。字小修(一作少修),宏道弟。年十餘歲,卽以作黃山賦雪賦知名於時。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著有珂雪齋集。明史二八八有傳。參見“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