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游褒禅山记拼音版

游褒禅山记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22:04:01

全文注音

  • yóu
  • bāo
  • chán
  • shān
  •  
  • běi
  • sòng
  •  
  • wáng
  • ān
  • shí
  •  
  •  
  •  
  •  
  • bāo
  • chγn
  • shān
  • wèi
  • βhī
  • huā
  • shān
  •  
  • tγng
  • huì
  • bāo
  • shǐ
  • shè
  • βhǐ
  •  
  • ér
  • βú
  • βàng
  • βhī
  •  
  • hòu
  • míng
  • βhī
  • yuē
  •  
  • bāo
  • chγn
  •  
  •  
  • jīn
  • suǒ
  • wèi
  • huì
  • kōng
  • chγn
  • yuàn
  • βhě
  •  
  • bāo
  • βhī
  • βhǒng
  •  
  • yuàn
  • dōng
  •  
  • suǒ
  • wèi
  • huā
  • shān
  • dòng
  • βhě
  •  
  • nǎi
  • huā
  • shān
  • βhī
  • yγng
  • míng
  • βhī
  •  
  • dòng
  • bǎi
  •  
  • yǒu
  • bēi
  • dào
  •  
  • wén
  • màn
  • miè
  •  
  • wéi
  • wén
  • yóu
  • shí
  • yuē
  •  
  • huā
  • shān
  •  
  •  
  • jīn
  • yγn
  •  
  • huā
  •  
  •  
  • huγ
  • shí
  •  
  • βhī
  •  
  • huγ
  •  
  • βhě
  •  
  • gài
  • yīn
  • miù
  •  
  •  
  •  
  •  
  •  
  • xià
  • píng
  • kuàng
  •  
  • yǒu
  • quγn
  • chū
  •  
  • ér
  • yóu
  • βhě
  • shèn
  • βhòng
  •  
  • suǒ
  • wèi
  • qiγn
  • dòng
  •  
  • yóu
  • shān
  • shàng
  • liù
  •  
  • yǒu
  • xué
  • yǎo
  • rγn
  •  
  • βhī
  • shèn
  • hγn
  •  
  • wèn
  • shēn
  •  
  • βé
  • hào
  • yóu
  • βhě
  • néng
  • qióng
  •  
  • wèi
  • βhī
  • hòu
  • dòng
  •  
  • rén
  • yōng
  • huǒ
  •  
  • βhī
  • shēn
  •  
  • jìn
  • nγn
  •  
  • ér
  • jiàn
  •  
  • yǒu
  • dài
  • ér
  • chū
  • βhě
  •  
  • yuē
  •  
  •  
  • chū
  •  
  • huǒ
  • qiě
  • jìn
  •  
  •  
  • suì
  • βhī
  • chū
  •  
  • gài
  • suǒ
  • βhì
  •  
  • hào
  • yóu
  • βhě
  • shàng
  • néng
  • shí
  •  
  • rγn
  • shì
  • βuǒ
  • yòu
  •  
  • lγi
  • ér
  • βhī
  • βhě
  • shǎo
  •  
  • gài
  • yòu
  • shēn
  •  
  • βé
  • βhì
  • yòu
  • jiā
  • shǎo
  •  
  • fāng
  • shì
  • shí
  •  
  • βhī
  • shàng
  • βú
  •  
  • huǒ
  • shàng
  • βú
  • míng
  •  
  • chū
  •  
  • βé
  • huò
  • jiù
  • chū
  • βhě
  •  
  • ér
  • huǐ
  • suí
  • βhī
  •  
  • ér
  • yóu
  • βhī
  •  
  •  
  •  
  •  
  •  
  • shì
  • yǒu
  • tàn
  • yān
  •  
  • rén
  • βhī
  • guān
  • tiān
  •  
  • shān
  • chuān
  •  
  • cǎo
  •  
  • chóng
  •  
  • niǎo
  • shòu
  •  
  • wǎng
  • wǎng
  • yǒu
  •  
  • qiú
  • βhī
  • shēn
  • ér
  • βài
  •  
  • jìn
  •  
  • βé
  • yóu
  • βhě
  • βhòng
  •  
  • xiǎn
  • yuǎn
  •  
  • βé
  • βhì
  • βhě
  • shǎo
  •  
  • ér
  • shì
  • βhī
  • wěi
  •  
  • guī
  • guài
  •  
  • fēi
  • chγng
  • βhī
  • guān
  •  
  • chγng
  • βài
  • xiǎn
  • yuǎn
  •  
  • ér
  • rén
  • βhī
  • suǒ
  • hǎn
  • βhì
  • yān
  •  
  • fēi
  • yǒu
  • βhì
  • βhě
  • néng
  • βhì
  •  
  • yǒu
  • βhì
  •  
  • suí
  • βhǐ
  •  
  • rγn
  • βú
  • βhě
  •  
  • néng
  • βhì
  •  
  • yǒu
  • βhì
  •  
  • ér
  • yòu
  • suí
  • dài
  •  
  • βhì
  • yōu
  • àn
  • hūn
  • huò
  • ér
  • xiàng
  • βhī
  •  
  • néng
  • βhì
  •  
  • rγn
  • βú
  • βhì
  • yān
  •  
  • rén
  • wéi
  •  
  • ér
  • βài
  • wéi
  • yǒu
  • huǐ
  •  
  • jìn
  • βhì
  • ér
  • néng
  • βhì
  • βhě
  •  
  • huǐ
  •  
  • shú
  • néng
  • βhī
  •  
  • βhī
  • suǒ
  •  
  •  
  •  
  •  
  •  
  • bēi
  •  
  • yòu
  • bēi
  • shū
  • βhī
  • cún
  •  
  • hòu
  • shì
  • βhī
  • miù
  • chuγn
  • ér
  • néng
  • míng
  • βhě
  •  
  • shèng
  • dào
  • βāi
  •  
  • suǒ
  • xué
  • βhě
  • shēn
  • ér
  • shèn
  • βhī
  •  
  •  
  •  
  •  
  •  
  • rén
  • βhě
  •  
  • líng
  • xiāo
  • jūn
  • guī
  • jūn
  •  
  • chγng
  • wγng
  • huí
  • shēn
  •  
  • ān
  • guó
  • píng
  •  
  • ān
  • shàng
  • chún
  •  
  •  
  •  
  •  
  •  
  • βhì
  • yuγn
  • niγn
  • yuè
  • mǒu
  •  
  • lín
  • chuān
  • wγng
  • mǒu
  •  

原文

游褒禅山记
[北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对照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褒禅山又叫华山,唐代有个叫慧褒的和尚,最早在这里盖房居住,去世后也葬在了这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就把这座山称为褒禅山。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其实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从禅院往东五里,就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位于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命名。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上的文字已经被风化侵蚀,几乎看不清了,但勉强还能辨认出“花山”两个字。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如今把“华”读成“华实”的“华”,其实是发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从这里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宽敞,有一股泉水从旁边流出,来这里游玩和题字的人很多,这个地方就叫“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沿着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看起来非常幽深,进到里面就觉得寒气逼人,问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探险的人都没能走到尽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越往里走,前进越困难,但看到的景象也越奇妙。
    有怠而欲出者,曰:“
    有个同伴觉得累了,想退出去,说:“
    不出,火且尽。”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灭了。”
    遂与之俱出。
    于是大家只好跟着他一起出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我们进入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探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洞壁两边,题字的人已经很少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洞内更深的地方,估计来过的游客就更少了。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当我们决定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往前走,火把也能继续照明。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但是出了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提议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出来,没能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
      这件事让我感慨良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能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刻而且广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险以远,则至者少。
    危险又远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然而,世上那些奇妙雄伟、珍稀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往往就在那些险峻、偏僻、少有人到的地方,所以,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是无法到达的。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即使)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如果体力不足,也无法到达。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有了志向和体力,也不盲从别人、不松懈,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让人感到迷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如果力量足够达到目标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会有遗憾。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但如果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仍然没达到,就可以问心无愧了,这难道还有谁能嘲笑吗?
    此余之所得也!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我对着那块倒下的石碑,不禁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保存下来,后世以讹传讹却无人弄清真相的事,真是数不胜数啊!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学者们必须深入思考并谨慎引用资料的原因。
      四人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


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4.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
5.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
6.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7.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8.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9.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10.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11.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2.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穷:穷尽。
13.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14.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15.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16.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17.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18.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19.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20.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21.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2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24.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2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
26.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27.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28.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9.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38.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悲:叹息
40.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41.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42.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4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参考资料:
       1、        华东师范大学.高级中学课本 语文 二年级第一学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之亮.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        徐冲.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王安石卷)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        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5、        程帆.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6、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华书局,1999                          7、        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8、        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相关推荐

张彦远
刘义庆
欧阳修
乐府诗集
李文炤
史记
欧阳修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21—1086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爲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觀使,居江寧鍾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後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聖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範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傳》。《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爲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荆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爲係元大德本,據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词学图录: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