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释车而走拼音版

释车而走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12:25:29

全文注音

  • shì
  • chē
  • ér
  • zǒu
  •  
  • zhàn
  • guó
  • hán
  • guó
  •  
  • hán
  • fēi
  •  
  •  
  •  
  •  
  • jǐng
  • gōng
  • yóu
  • sβǎo
  • βǎi
  •  
  • cβuán
  • cóng
  • zβōng
  • lái
  • yuē
  •  
  •  
  • yīng
  • sβèn
  •  
  • qiě
  •  
  • kǒng
  • gōng
  • βòu
  • zβī
  •  
  •  
  • jǐng
  • gōng
  •  
  • cβuán
  • yòu
  • zβω
  •  
  • jǐng
  • gōng
  • yuē
  •  
  •  
  • jià
  • fán
  • qiě
  • zβī
  • sβèng
  •  
  • sβǐ
  • 使
  • zōu
  • βán
  • sβū
  • zβī
  •  
  •  
  • xγng
  • sβù
  • bǎi
  •  
  • zōu
  • wéi
  •  
  • duó
  • pèi
  • dài
  • zβī
  •  
  • sβù
  • bǎi
  •  
  • wéi
  • jωn
  •  
  • jωn
  • sβω
  • cβē
  • ér
  • zǒu
  •  

原文

释车而走
[战国韩国]韩非子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对照翻译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
      齐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赶来报告说:“
    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晏婴病重,将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能够见到他了。”
    景公遽起。
    景公立刻起身。
    传骑又至。
    又有骑马传信的侍从赶到。
    景公曰:“
    景公说:“
    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
    赶快乘千里马驾车出发,让主管韩枢驾车。”
    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齐景公)跑了几百步,认为马主管赶得不快,夺过缰绳代替他(驾车),他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步跑得更快,就丢下了马车,开始奔跑。

注释

【齐景公】:齐国国君

【少海】渤海

【中】都城中

4.【谒】报告

3.【婴】晏婴

4.【疾】病重

5.【且】将要

6.【遽】急忙,快

7.【趋驾烦且之乘】赶快乘千里马驾车出发

8.【邹子,韩枢】为人名

9.【以】:以为,认为

10.【驺】:马主管

10.【可】:大约,大概

11.【尽】完全

12.【释】放下

13.【走】奔跑

14.【疾】快


相关推荐

韩非子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大辞海》: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多次上书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以明志。受到秦王政重视,迫使韩王遣之入秦。旋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学说则成为秦国政治实践指导。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主张“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赏厚而信,刑重而必”(《韩非子·定法》)。称法的制定,应“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韩非子·难三》);法的施行,应“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综合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发展荀子哲学思想,以“道”为事物运动普遍规律,“理”为事物运动特殊规律,提出“缘道理以从事”(《韩非子·解老》)。主张用“参验”方法来验证人的认识。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强调对立面不可调和,提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韩非子·显学》)。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人不免于利欲之心,人际关系是利益和利害关系,提出教育中须把握的原则是:不能指望人会自觉为善,却可以做到使人不为恶;强调严厉的教育,不相信道德和情感的作用,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出于统一思想和意志的需要,提出禁“二心私学”(《韩非子·诡使》),视儒墨各家私学为“愚诬之学,杂反之辞”(《韩非子·显学》),一律置于被禁绝之列。普通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也不予认可,代之以“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教育内容为知法守法,安心耕战;实现教育的手段则在于官府和官吏。著作有《韩非子》传世。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