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敕勒歌拼音版

敕勒歌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8/20 21:56:09

全文注音

  • chì
  •  
  • nán
  • běi
  • cháo
  •  
  • mín
  • chì
  • chuān
  •  
  • yīn
  • shān
  • xià
  •  
  • tiān
  • βióng
  •  
  • lǒng
  • gài
  •  
  • tiān
  • cāng
  • cāng
  •  
  • máng
  • máng
  •  
  • fēng
  • chuī
  • cǎo
  • xiàn
  • niú
  • yáng
  •  

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显露。

相关推荐

民歌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有一种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

《大辞海》:民歌民间口头创作的诗歌。民间文学的一种。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种类繁多,按内容和功能分类,大致有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讽刺歌、情歌和儿歌等。中国民歌因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和民族众多而丰富多样,常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隐语、双关语等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体裁,也大都来源于民歌。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