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观、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杨公所刻。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穀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97—1580
明云南太和人,字仁甫,號中溪。嘉靖五年進士,授江陰知縣,有政績。入為御史,遇事敢言。巡按關中,墨吏望風解綬。官至荊州知府。有《中溪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仁甫,大理人。嘉靖丙戌進士選庶吉士除户部主事擢江西道御史出知荆州府
《大辞海》:李元阳(1493—1580)中国白族作家。字仁甫,一作仁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明嘉靖元年(1522年)举人,嘉靖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补江阴知县,迁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官至荆州知府。父丧去职隐居。学识渊博,中年曾著《心性图说》。嘉靖中与杨士云同修《大理府志》。所纂《云南通志》颇多创见。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等,收入《云南丛书》的有《李中溪全集》。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云南大理府太和(今大理)人。先世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元时有任大理路主事者,因爱其地山水,遂留居于此。元阳家居点苍山十八溪中,号中溪。嘉靖元年(1522)举云贵乡试第二,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谪分宜令,丁父艰归。服除,补知江阴县,有政绩,征授江西道御史,巡按关中。简放荆州知府,以丁外艰,去任归里,不复出。家居二十余年,卒于万历八年(1580)十月二十日,年八十四。平生究心理学与释典。理学本于复性自明之说,著有《心性图说》,与陆学相近。又私淑阳明心学,所论与罗洪先等略同。尤以能诗文称。嘉靖初,杨慎谪滇,元阳与之交善,九年春邀慎游点苍山,十年春又与慎同游石宝山,皆有诗纪之。后元阳之婿吴懋将元阳与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庭禄﹑唐琦等称为“杨门六学士”。元阳著述有《中溪漫稿》﹑《艳雪台诗》等,由其子辑为《中溪汇稿》十卷,卒后巡抚刘维等刊,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称《中溪集》十卷,也此本也。万历刊本未见,近人《云南丛书》所辑《中溪家传汇稿》十卷(或题曰《李中溪先生全集》)实据之刊,诗四卷文六卷。杨慎《陶情乐府》收其佚曲二首,题为《与李翰林分咏风花雪月》,盖杨慎作《风》﹑《月》二首,元阳作《花》﹑《雪》二首。另,嘉靖二十一年曾与杨士云同修《大理府志》十卷;万历间继杨慎修成《云南通志》十八卷。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三二录其诗十六首。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四篇。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〇录其诗一首。清袁文典等《明滇南诗略》卷五录其诗五十首﹑《滇南文略》录其文四十篇。清陈荣昌《滇诗拾遗》卷六录其诗二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一六录其诗三首,按语云:“仁甫为‘杨门六子’之一,诗品在弘山(杨士云)﹑愈光(张含)之次。”近人李坤《滇诗拾遗补》卷二录其诗十首。近人李根源《永昌府文征》“文录”卷五录其文二篇﹑“诗录”卷七录其诗五首。生平见李选《中溪李公行状》(《中溪家传汇稿》卷首)﹑谢肇淛《滇录》卷六﹑《(乾隆)云南通志》卷二一之一。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