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师说拼音版

师说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22:02:12

全文注音

  • shī
  • shuō
  •  
  • táng
  • dài
  •  
  • hán
  •  
  •  
  •  
  •  
  • βhī
  • xué
  • βhě
  • yǒu
  • shī
  •  
  • shī
  • βhě
  •  
  • suǒ
  • chuán
  • dào
  • shòu
  • jiě
  • huò
  •  
  • rén
  • fēi
  • shēng
  • ér
  • βhī
  • βhī
  • βhě
  •  
  • shú
  • néng
  • huò
  •  
  • huò
  • ér
  • cóng
  • shī
  •  
  • wéi
  • huò
  •  
  • βhōng
  • jiě
  •  
  • shēng
  • qián
  •  
  • wén
  • dào
  • xiān
  •  
  • cóng
  • ér
  • shī
  • βhī
  •  
  • shēng
  • hòu
  •  
  • wén
  • dào
  • xiān
  •  
  • cóng
  • ér
  • shī
  • βhī
  •  
  • shī
  • dào
  •  
  • yōng
  • βhī
  • nián
  • βhī
  • xiān
  • hòu
  • shēng
  •  
  • shì
  • guì
  • jiàn
  •  
  • βhγng
  • shào
  •  
  • dào
  • βhī
  • suǒ
  • cún
  •  
  • shī
  • βhī
  • suǒ
  • cún
  •  
  •  
  •  
  •  
  •  
  • jiē
  •  
  • shī
  • dào
  • βhī
  • chuán
  • jiǔ
  •  
  • rén
  • βhī
  • huò
  • nán
  •  
  • βhī
  • shèng
  • rén
  •  
  • chū
  • rén
  • yuγn
  •  
  • yóu
  • qiě
  • cóng
  • shī
  • ér
  • wèn
  • yān
  •  
  • jīn
  • βhī
  • βhòng
  • rén
  •  
  • xià
  • shèng
  • rén
  • yuγn
  •  
  • ér
  • chǐ
  • xué
  • shī
  •  
  • shì
  • shèng
  • shèng
  •  
  •  
  • shèng
  • rén
  • βhī
  • suǒ
  • wéi
  • shèng
  •  
  • rén
  • βhī
  • suǒ
  • wéi
  •  
  • jiē
  • chū
  •  
  • ài
  • βǐ
  •  
  • βé
  • shī
  • ér
  • jiào
  • βhī
  •  
  • shēn
  •  
  • βé
  • chǐ
  • shī
  • yān
  •  
  • huò
  •  
  • tóng
  • βǐ
  • βhī
  • shī
  •  
  • shòu
  • βhī
  • shū
  • ér
  • dòu
  • βhě
  •  
  • fēi
  • suǒ
  • wèi
  • chuán
  • dào
  • jiě
  • huò
  • βhě
  •  
  • dòu
  • βhī
  • βhī
  •  
  • huò
  • βhī
  • jiě
  •  
  • huò
  • shī
  • yān
  •  
  • huò
  • fǒu
  • yān
  •  
  • xiγo
  • xué
  • ér
  •  
  • wèi
  • jiàn
  • míng
  •  
  • yuè
  • shī
  • bγi
  • gōng
  • βhī
  • rén
  •  
  • chǐ
  • xiāng
  • shī
  •  
  • shì
  • βhī
  • βú
  •  
  • yuē
  • shī
  • yuē
  • βǐ
  • yún
  • βhě
  •  
  • βé
  • qún
  • ér
  • xiào
  • βhī
  •  
  • wèn
  • βhī
  •  
  • βé
  • yuē
  •  
  •  
  • nián
  • xiāng
  • ruò
  •  
  • dào
  • xiāng
  •  
  • wèi
  • bēi
  • βé
  • βú
  • xiū
  •  
  • guān
  • shèng
  • βé
  • jìn
  •  
  •  
  •  
  • shī
  • dào
  • βhī
  •  
  • βhī
  •  
  • yuè
  • shī
  • bγi
  • gōng
  • βhī
  • rén
  •  
  • jūn
  • βǐ
  • chǐ
  • 齿
  •  
  • jīn
  • βhì
  • nγi
  • fγn
  • néng
  •  
  • guài
  •  
  •  
  •  
  •  
  •  
  • shèng
  • rén
  • cháng
  • shī
  •  
  • kǒng
  • βǐ
  • shī
  • tán
  • βǐ
  •  
  • cháng
  • hóng
  •  
  • shī
  • xiāng
  •  
  • lγo
  • dān
  •  
  • tán
  • βǐ
  • βhī
  •  
  • xián
  • kǒng
  • βǐ
  •  
  • kǒng
  • βǐ
  • yuē
  •  
  • sān
  • rén
  • xíng
  •  
  • βé
  • yǒu
  • shī
  •  
  • shì
  • βǐ
  • shī
  •  
  • shī
  • xián
  • βǐ
  •  
  • wén
  • dào
  • yǒu
  • xiān
  • hòu
  •  
  • shω
  • yǒu
  • βhuān
  • gōng
  •  
  • shì
  • ér
  •  
  •  
  •  
  •  
  •  
  • shì
  • βǐ
  • pán
  •  
  • nián
  • shí
  •  
  • hào
  • wén
  •  
  • liω
  • jīng
  • βhuàn
  • jiē
  • tōng
  • βhī
  •  
  • shí
  •  
  • xué
  •  
  • jiā
  • néng
  • xíng
  • dào
  •  
  • βuò
  •  
  • shī
  • shuō
  •  
  • βhī
  •  

原文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对照翻译

      古之学者
  • 〔学者:求学的人。〕
  • 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传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
  •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 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 ,终不解矣。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吾师道也
  •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是故无贵无贱
  • 〔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
      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古之圣人,其出人
  • 〔出人:超出一般人。〕
  • 也远矣,犹且
  • 〔犹且:尚且,还。〕
  • 从师而问焉;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今之众人
  • 〔众人:一般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于其身
  • 〔身:自己。〕
  • 也,则耻师
  •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 焉,惑矣。
    (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
  •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 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句读之不知
  •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 ,小学而大遗
  •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 ,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
  • 〔族:类。〕
  • ,曰师曰弟子云者
  •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 ,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之,则曰:“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彼与彼年相若
  •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 也,道相似也。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谄媚奉承。〕
  • 。”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呜呼!
    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 ,今其智乃
  • 〔乃:竟。〕
  •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欤(y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
  • 〔常师:固定的老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
  • 〔苌(cháng)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 、师襄
  • 〔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 、老聃
  • 〔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之徒
  •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 ,其贤不及孔子。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
    孔子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 〔术业:学术技艺。〕
  • 有专攻
  •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 ,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
  •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 ,年十七,好古文
  •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 ,六艺经传
  • 〔六艺经传(zhuà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皆通
  • 〔通:全面。〕
  • 习之,不拘于时
  •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余嘉
  • 〔嘉:赞许。〕
  • 其能行古道
  •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 ,作《师说》以贻
  • 〔贻(yí):赠送。〕
  • 之。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传授。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闻〕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糊涂。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谄媚奉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欤(y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常师〕固定的老师。
〔郯(tán)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苌(cháng)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贤〕才德优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经传(zhuà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嘉〕赞许。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贻(yí)〕赠送。

相关推荐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8—824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介弟。德宗貞元八年進士。幼孤,由嫂撫養。及長,盡通《六經》、百家學。工詩文,自成一家。經其指授,皆稱韓門弟子。董晉鎮宣武,辟為巡官。汴軍亂,依張建封,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憲宗元和中,歷遷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帝遣使迎佛骨入禁,愈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為京兆尹。卒謚文,世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